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降生


在128年前的今天,1885年10月7日 (农历八月廿九),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诞生。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0.07~1962.11.18)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1907年以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的金质奖章,并先后于1909年和1911年分别以关于金属电子论的论文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去英国学习,先在剑桥约瑟夫约翰汤姆生(Joseph John Thomson)主持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几个月后转赴曼彻斯特,参加了以欧内斯特卢瑟福为首的科学集体,从此和欧内斯特卢瑟福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关系。

1913年玻尔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助教,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1917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1920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所长。1922年玻尔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接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37年5、6月间,玻尔曾经到过我国访问和讲学。1939年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3年玻尔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往瑞典。1944年玻尔在美国参加了和原子弹有关的理论研究。1947年丹麦政府为了表彰玻尔的功绩,封他为骑象勋爵。1952年玻尔倡议建立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并且自任主席。1955年他参加创建北欧理论原子物理学研究所,担任管委会主任。同年丹麦成立原子能委员会,玻尔被任命为主席。

[nextpage]

玻尔从1905年开始他的科学生涯,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整整达57年之久。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原子结构未知的年代,结束于原子科学已趋成熟,原子核物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他对原子科学的贡献使他无疑地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原子结构理论

在1913年发表的长篇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中创立了原子结构理论,为20世纪原子物理学开辟了道路。

创建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

1930年哥本哈根会议

1921年,在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玻尔领导这一研究所先后达40年之久。这一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杰出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的兴起时期曾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学术中心,而且至今仍有很高的国际地位。

创立互补原理

1928年玻尔首次提出了互补性观点,试图回答当时关于物理学研究和一些哲学问题。其基本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对于同一研究对象,一方面承认了它的一些侧面就不得不放弃其另一些侧面,在这种意义上它们是互斥的;另一方面,那些另一些侧面却又不可完全废除的,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还必须用到它们,在这种意义上说二者又是互补的。按照玻尔的看法,追究既互斥又互补的两个方面中哪一个更根本,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只有而且必须把所有的方面连同有关的条件全都考虑在内,才能而且必能(或者说就自是)得到事物的完备描述。

玻尔认为他的互补原理是一条无限广阔的哲学原理。在他看来,为了容纳和排比我们的经验,因果性概念已经不敷应用了,必须用互补性概念这一更加宽广的思维构架来代替它。因此他说,互补性是因果性的合理推广。尤其是在他的晚年,他用这种观点论述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中的无数问题,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玻尔的互补哲学受到了许许多多有影响的学者们的拥护,但也受到另一些同样有影响的学者们的反对。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爆发了历史上很少有先例的学术大论战,这场论战已经进行了好几十年,至今并无最后的结论,而且看来离结束还很遥远。

在原子核物理方面的成就

作为卢瑟福的学生,玻尔除了研究原子物理学和有关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以外,对原子核问题也是一直很关心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的研究所花在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力量更大了。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了核的液滴模型,认为核中的粒子有点像液滴中的分子,它们的能量服从某种统计分布规律,粒子在表面附近的运动导致表面张力的出现,如此等等。这种模型能够解释某些实验事实,是历史上第一种相对正确的核模型。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又于1936年提出了复合核的概念,认为低能中子在进入原子核内以后将和许多核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使它们被激发,结果就导致核的蜕变。这种颇为简单的关于核反应机制的图像至今也还有它的用处。

当L.迈特纳和O.R.弗里施根据O.哈恩等人的实验提出了重核裂变的想法时,玻尔等人立即理解了这种想法并对裂变过程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玻尔并且预言了由慢中子引起裂变的是铀-235而不是铀-238。他和J.A.惠勒于1939年在《物理评论》上发表的论文,被认为是这一期间核物理学方面的重要成就。众所周知,这方面的研究导致了核能的大规模释放。

左为玻尔,右为爱因斯坦

玻尔讲述对应原理

玻尔在普林斯顿大学作原子核液滴模型演讲

玻尔作带电粒子穿透问题演讲

玻尔对量子力学的研究

玻尔对量子力学的研究

评论问答

人类降生后,地面上险些没有间断过战争,特别是黄帝降世后,战争险些遍布到神州的每一个角落,它的直接后果即是令到天地间的戾气增加到祥和之气无法与之中和的地步,而几百年下来凶兽肆虐的情形又始终没有改,虽然有贤明的帝俊,让黎民获得短暂的安宁,但十日危机与天妖作祟都带给了人类庞大的危机,生..

胡克是英国物理学家。1635年7月18日出生于英国威特岛,他的父亲是教区的牧师。1653年他进入牛津基督教会学院读书,在那里,遇到化学家、物理学家玻意耳。胡克的灵巧的手艺和爱探索的思想给波意耳留下深刻的印象。1655年玻意耳请胡克当他的实验助手。1662年胡克被委派到伦敦皇家学会去掌管实验,1663年..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少年时代就有一句诺言:“我要比洋人强!”杨振宁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他很小的时候就和母亲一道迁进了北京“清华园”。当时,小振宁的父亲杨武之虽说是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但他们一家三口挤在一间小屋子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小振宁很懂事,当他的弟弟妹妹出世以后,就帮助妈妈照..

麦克斯韦从小就有很强的求知欲和想象力,爱思考,好提问。据说还在他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爸爸领他上街,看见一辆马车停在路旁,他就问:爸爸,那马车为什么不走呢?父亲说:它在休息。”麦克斯韦又问:它为什么要休息呢?父亲随口说了一句:大概是累了吧?不,麦克斯韦认真地说,它是肚子疼!”还有一..

卢瑟福是英国物理学家。1871年8月30日出生在新西兰一个英国移民的后裔的家庭。父母亲省吃俭用送他上小学。由于学习成绩优秀,总是名列前茅,因此他一直能得到奖学金。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这个穷孩子才能完成他的学业。他于1892年从新西兰大学毕业。这段艰苦求学的经历培养了卢瑟福一种认准了目标就百..

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

盖尔曼,美国物理学家。“夸克模型”的提出者。盖尔曼在1964年想到,所有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会不会是由很少几种更为简单的、更基本粒子结合而成的。如果真是这样,就会把我们对宇宙的看法大为简化。在他看来,只要假定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具有特定性质的更基本粒子,就可以按不同的方式把它们组合起来..

钱三强于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他是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一星之父”。钱三强的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钱三强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在北京,曾就读于我国近代一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校长的孔德中学,他的文化基础知识非常扎实..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瑟·康普顿出差去另一个城市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他随身携带了4个相同的装满实验器材的大箱子,其中两个箱子里装的是实验仪器,很轻,另两个箱子里则装满了铅块,非常重。在火车站,搬运工来帮阿瑟·康普顿搬运箱子时,首先提起的正是一个装着铅块的箱子,于是..

安培(Ampére,André-Marie,1775—1836)是法国物理学家、数学家。1775年1月22日生于里昂一个商人家庭。父亲为他安排了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学习的环境。他自幼聪明好学,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尤其是在数学方面有非凡的天赋。12岁学习了微积分,13岁发表关于螺旋线的论文。18岁时,除了拉丁语,还通晓意大利..

本文作者柯九思归档在1885年10月7日频道

1885年10月7日发生的大事件,原标题: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降生是发生在农历的新闻,最新最全的历史数据库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历史文章请登录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标题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降生的内容,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lishi/10754.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