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政治曝光:慈禧太后三次为大清帝国选择接班人


进入20世纪的第8 个年头,西历1908年, 入冬以来,神秘莫测的紫禁城就笼罩在诡异、沉闷的气氛中。

萧萧寒风吹动着枯枝败叶,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十月初十(11月3日),是大清帝国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的73岁生日。临近生日的前一天,慈禧太后突然传出懿旨,说要简化庆典,“明日皇帝在内廷行礼,王公百官仍在原处行礼”。

生日次日,慈禧太后就彻底病倒了。 但是,宫中传出的消息是,皇太后之所以简化寿庆,是因为皇帝病重。

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意识到了,这预示着,国家将有大事发生!

不过,人们对光绪帝病危的消息,多半是将信将疑。不仅因为光绪帝才37岁,正值壮年;更重要的是,宣布这样的消息不是第一次了,而事实证明上次宣布光绪帝病危消息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所以人们对今上是不是真的病危表示怀疑,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倒是慈禧太后的健康,令人生疑。

的确,从夏季开始,身体一向硬朗的慈禧太后就生病了,虽经太医院正堂张仲元等御医精心调理,仍久治不愈。入秋,老人家频繁出现咳嗽、肋痛、口渴等症。入冬后,咳嗽加剧,头痛目倦,面目浮肿。

生日庆典与其说是因为光绪帝病危,不如说是因为慈禧太后正缠绵病榻才不得不简化的。

不管最高层有意识要传达出什么信号或者刻意隐瞒什么秘密,一时间,对将要发生大事的猜测愈来愈多,谣言四起。

所谓无风不起浪,神秘政治中的谣言,往往是高层刻意隐瞒的真相的提前曝光,甚至是故意吹风以试探舆论的反应。事实上,紫禁城的某个密室里,挑选皇位继承人的方案已经开始酝酿、实施。

不用说,这幕大戏的导演、主角,就是为这个老大帝国掌舵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慈禧皇太后。

这是慈禧太后掌权以来第三次为大清帝国挑选继承人了。

第一次发生在35年前。

那一年,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19岁的同治帝去世,因为他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兄弟,继承人问题就相当棘手了。同治帝去世仅仅两个小时,选择继承人的紧急会议就在养心殿西暖阁举行了。参加者除了两宫皇太后,还有同治帝的尚在世的五位叔父以及奕劻、景寿等担任大臣的宗室成员。

此时,慈安太后还在世,慈禧太后的威权也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到了一手遮天的程度,所以会议气氛还有些“民主”。

按常理,继承人如果选同治帝的同辈,应该是选成年人;如果选幼童,应该选同治帝的晚辈,以过继的方式继承大统。所以会议一开始就有人提议,应在同治帝晚辈“溥”字辈中选一人为大行皇帝立嗣,溥伦是最合适人选。也有记载说,同治帝临终前曾拟遗诏,立溥伦为嗣皇帝,恭亲王奕訢辅政。遗诏被慈禧太后收缴,谓之“小孩子胡闹”而废之。

不管有没有同治帝遗诏一事,立溥伦确是有道理的。因为随着同治帝的去世,咸丰帝这一脉就算绝后了,那就要在同治帝的祖父道光帝重孙辈中找人过继给同治帝以延续皇统。溥伦是道光帝长子的嗣孙,同治帝的堂侄,最有资格。

“疏属不可!”有人反对说。意思是溥伦作为大行皇帝的堂侄,血缘上还是远了些。但是同治帝没有亲兄弟,也就没有亲侄子,若按照这个观点推理,所有“溥”字辈,就都不够格了。

这句话让慈禧太后找到了台阶,她不失时机地表态说:“溥字辈无当立者”。

道理很简单,如果是选了“溥”字辈,就要过继同治帝为子,那么同治帝的皇后就是太后,慈禧太后就成为太皇太后。仿照此前太后垂帘听政的规矩,就应该是同治帝的皇后以太后身份垂帘,慈禧太后就要靠边站,所以她自然反对从“溥”字辈中选人。

慈禧太后的话一出口,就有人表示不敢苟同,一时与会者发生了争执。

“此后垂帘如何?” 慈禧太后不得不亮出底牌。当然,大家都明白,她所说的垂帘,不是指同治帝的皇后,而是她本人。

有人含含混混地说:“宗社为重,请择贤而立,然后恳乞垂帘。”

于是,与会者按照这个思路,提出了一些人选,其中最热门的是恭亲王奕訢的儿子载澂。

恭亲王奕訢曾经配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夺取大权,成为事实上的国家二号人物。当时权力架构甚至被认为是“叔嫂共治”。所谓功高震主,又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慈禧太后对小叔子奕訢并不放心,时时提防,有时甚至还找茬把他踢开。对于这样的人,慈禧太后怎么可能愿意让他的儿子当继承人呢?

为了能名正言顺地继续把持朝政,慈禧太后端出了自己的既定方案:以醇亲王奕譞的次子也是她妹妹的亲生子、不满4岁的载湉过继于咸丰皇帝,以兄终弟及的规矩,继皇帝位。

经过一番讨论,最后以此定案。

也有记载说,由于争执不下,不得不采取“投票”方式决定继承人,最后慈禧太后的方案获得通过。这个说法不太靠谱,但作为当时高层对选择继承人意见纷纭的注脚,不妨姑妄听之。

对于慈禧太后的私心自用,高层乃至天下的读书人心知肚明。但是大行皇帝是她的亲儿子,她也提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选择继承人的最高原则是血缘,载湉不仅是同治帝的叔伯弟弟同时又是姨表弟弟,血缘最近,况且还有一个兄终弟及的规矩,所以高层人等不管是不是服气也就不便抗争了。

但是,此事实际上并不让人心服口服,直到光绪五年,同治帝下葬时,还有些言官站出来委婉表达不满,说今后光绪帝的子嗣究竟是为光绪帝还是同治帝承嗣?令慈禧太后相当尴尬。说明慈禧太后当初选择同治帝的继承人的做法,不仅挑选时在皇室内部有争议,在读书人中也是存有争议的。

最有争议的还是第二次选择继承人。

时光荏苒,恍然间十几年过去了,光绪帝到了亲政的年龄,慈禧太后不得不宣布归政,自己到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她依然充当着最后仲裁者的角色。年青的光绪帝面对内忧外患,求治心切,顺应甲午战败后人心思变的潮流,主导启动了政治改革——戊戌变法。这固然是基于他作为人君的使命感、责任感,但也不能排除有以此赢得主动、摆脱慈禧太后操控的因素。惜乎这场为朝廷、为国家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在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固阻挠下,仅仅进行了百日就夭折了。当慈禧太后得知康有为辈维新党人居然破釜沉舟策划围困颐和园捕杀她的密谋后,震惊之余,不仅斩杀“六君子”以泄愤,还决心废除光绪帝,另立新君。

戊戌政变后,已由幕后走到前台——训政的慈禧太后密谋立咸丰帝五弟的儿子端郡王载漪之子、15岁的溥儁为皇帝,甚至为他议定了年号——保庆。

慈禧太后做出这样的选择,是有原因的。

囚禁光绪帝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如不另选新君,慈禧太后势必还要面临归政的压力;更为严峻的是,只要光绪帝在位一天,流亡海外的康梁维新党就一天不会消停,且矛头直指慈禧太后本人。这是慈禧太后的心病。从时局看,镇压百日维新后,国家政治迅速转向僵化保守,而亲贵中以端王载漪最颟顸守旧,是保守势力中的活跃人物,他投慈禧太后之所好,鼓动废除光绪帝。此议正中慈禧太后下怀,经过一番斟酌,她选中了溥儁。一旦这位15岁的顽劣少年上位,慈禧太后即可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继续执掌大权,同时也阻断了康梁之辈拿光绪帝大做文章的机会。至于端王其人,浑浑噩噩,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实力,不会对慈禧太后的权力形成任何威胁。此外,溥儁与慈禧太后也有血缘关系,是她弟弟的外孙。

也可以说,慈禧太后此次选择储君,完全不顾规矩,可谓名不正言不顺。因为,废除光绪帝没有什么摆在桌面上的理由;即使另立新君,也轮不到溥儁,毕竟他的祖父当年名义上已过继出去,在同为道光帝曾孙的“溥”字辈中,第二代恭亲王溥伟、咸丰帝长侄也即道光帝长曾孙的溥伦自然比溥儁更有资格,也就是说,立溥儁为帝的合法性明显不足,威权熏天如慈禧太后者,也不能不小心行事。

慈禧太后先是命对外宣布光绪帝病重,御医已无力回天,征求名医为皇帝治病,从而发出了废除光绪帝的信号。结果弄巧成拙,列强驻华使馆纷纷表示愿意派西医为光绪帝治病。国家二号人物荣禄兼掌外交,不得不费力周旋。就在这个时候,签订《马关条约》后灰头土脸被安排到两广总督位置上的李鸿章也密报荣禄,描述了这样的场景:

“听说贵国准备废立?有这事吗?”英国公使问李鸿章。

“我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消息。”李鸿章回答,又说,“即使是确有其事也是内政,外国无权干涉!”

英国公使回应说:“不干预内政没有问题,但是……”他以威胁的口气说,“恕我直言,中国以后与我们大英帝国交涉,我们可是只认‘光绪’二字,其他非所知!”

当然以上只是大意,原话要礼貌周全些。

英国是当时世界头号强国,基本上可以代表列强的态度。这让慈禧太后恼恨不已,直骂洋人真是吃饱了撑的,多管闲事!选继承人是皇室的“家务事”,皇室以外的中国人都没有权利置喙,你们洋人有什么资格多嘴?

洋人那里传出的消息不利好,荣禄又报告一个“恶耗”:当他把慈禧太后的意思私下示意给德高望重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时,不料刘坤一的回复很干脆,说“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

甚至普通老百姓,大概受欧风美雨的洗礼,也跃跃欲试,对外发声。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等1231人联名,致电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危词要挟”,以要求保护圣躬的名义,警告当局不得废除光绪帝。

尽管阻力重重,但慈禧太后不想改变主意。荣禄则劝谏说最好先采取缓冲措施,于是光绪二十五年底,西历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溥儁入继穆宗毅皇帝——同治帝——为嗣, 立为“大阿哥”。随后命大阿哥在弘德殿读书。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日,溥儁以大阿哥身份代表光绪帝到大高殿、奉先殿行礼。

按照荣禄的话说,立大阿哥之举是为了“徐篡大统”。

不料,各国公使居然置外交礼仪于不顾,对友邦相当于“立太子”的重大喜事不予认同,中国旧历元旦这天,应邀前来向大阿哥表示恭贺的,只有俄国公使。

这让慈禧太后恼羞成怒。在她的默许纵容、端王载漪为首的守旧派的极力鼓噪下,迅疾掀起了排外狂潮,引发了八国联军的入侵,给国家、人民,也给执政集团、皇室带来了巨大损失。担心被洋人追究责任而弃都西逃的慈禧太后痛定思痛,不得不改弦更张,随着政治方向的大转向,端王被洋人指名要追究责任,加上“大阿哥”一个时期以来的表现也确实太不像话,慈禧太后不得不将其废除。

此后的7年里,堂堂天朝大国,居然以于法无据、于理不通、不伦不类的“两宫”模式——训政的皇太后和过了而立之年的皇帝,共同维持着最高权力运转。

说是“两宫”,其实光绪帝就是摆设。甚至不能说他完全恢复了自戊戌政变后就失去的自由。家国不幸,精神郁闷,光绪帝的身体一直不好。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中旬,御医已对光绪帝下了“恐将猝脱”的诊断,预示着这位37岁的皇帝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光绪帝没有子嗣,所以选择继承人就相对麻烦些,余地也就更大些。当然,此事光绪帝做不了主,只能劳太后老人家操心了。

这才出现了慈禧太后第三次为老大帝国选择皇位继承人的事!

这样的谣言,恐非出自普通百姓。老百姓甚至一般的高官大僚很清楚,大位离他们很远,他们对谁能接掌大位没有发言权,试图发言只能招灾惹祸。所以,谣言多半来自对大位有觊觎之心者,当然也可能来自唯恐天下不乱想浑水摸鱼达到其他目的者。

有理由相信,围绕继承人的种种传言,慈禧太后都听到了。

其实,从政坛大风大浪里闯荡过来的慈禧太后用脚趾头都能够想明白,表面看似平静的紫禁城内,多少双眼睛正紧紧地盯着那把象征着人生辉煌和家族最高荣耀的龙椅,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轻则埋下内斗血拼的祸根,重则一举毁掉祖宗近三百年基业,葬送大清江山。正因为如此,她才不能不在有生之年作出决断。

此时,关于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而种谣传,已不胫而走,这促使慈禧尽早作出决断,立即实施她的计划。

冬日夜色里的福昌殿,不免透出几分阴森。在这里,大清帝国继承人方案已然在慈禧太后头脑中成型,她在反复考虑的只是,何时在何种范围正式端到台面。

就在73岁生日过后的第八天, 十月十八日,一切部署妥当,慈禧太后拖着病体,在福昌殿秘密召见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开门见山地说,皇帝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不得不考虑皇位继承人问题了。

不用说,两位军机大臣都作出吃惊与沉痛状。但是既然太后召见商议此关系大清帝国未来的大事,他们也不能不作出庄严状。

71岁的张之洞是汉人,年迈持重,至少表面上和慈禧太后的思想意识比较一致;56岁的世续是满洲贵族中难得的有学识、有见识的开明派。

张之洞、世续行礼如仪,慈禧太后向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欲立溥仪继嗣,其生父载沣为监国摄政王。

张之洞老谋深算,作为汉人,他不敢对皇家的“家务事”说三道四,所以保持了沉默。

其实,从常理来讲,张之洞应该是不赞成这个方案的。道理是明摆着的,已经两代幼主了,再找一个幼主?合适吗?再说,以前有慈禧太后在,还好说;以后呢?别忘啦,您老人家已经年过七旬,难道会长生不老?

张之洞保持沉默,大抵上也是对慈禧太后的方案变相表示不赞成的意思。

世续是满人,说话可以稍微放开些,所以他率先打破沉默,先开了口:国事艰危,宜立长君。

当然,世续不敢公开与慈禧太后作对,所以他又补充说,与其让醇亲王当摄政王代行皇权,不如直接让他当皇帝,合法合理、名正言顺行使皇权!

张之洞大抵也赞成立长君,所以他顺势表态说赞成“世相”的意见。

两位军机大臣看似是想把慈禧太后看中的人再高抬一步,其实是想表达“宜立长君”的反对意见。但既然两位重臣没有反对她的方案中要载沣掌握最高领导权这个核心内容,慈禧太后也就不便发火,她只能说自己也有苦衷,思维再三也只能如此安排。

的确,立载沣为帝,实在太不合规矩!

35年前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同治帝去世,年幼的光绪帝以堂弟继大统,等于说同治帝35年来一直处于绝嗣状态,如今,若再立载沣为帝,三代均是兄弟传承,史上没有先例,严重破坏规矩,岂敢冒然行之?

一定程度上说,慈禧太后作出这样的选择,也有几分无奈。

张之洞、世续对太后的决断表示理解,当然,以他们的老练和对慈禧太后的了解,对她的决策,一旦确定,也只能表示理解和拥护。

至此,继承人方案正式端到了台面。

评论问答

孔子故事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金秋十月,..

老佛爷历来对洋人满怀愤恨,这倒也不是无缘无故的事情。因为,那时有相当多自觉得是的洋人,喜欢对她的朝政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她最初只是讨厌无孔不入的传教士,并由此发展到痛恨一切洋人,不管是来自哪边的洋人。不过,导致她后来大举杀戮洋人的引火线与大革命家孙逸仙先生的一个跟随者高元明有关。..

一九三一年的一天,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正在举行入学考试。坐在主考席上的几位教授,被一个中国肯年的考卷深深吸引了:无论是和声、赋格还是作品分析,成绩都属优秀。而且,作曲成绩也是所有考生中最理想的一个。经过一番品评,主考教授当即宣布,正式录取这位中国考生进巴黎音乐学院作曲班。并且说,由于..

困难选择我,我选择坚强——一个北京林业大学学子自述的坚强励志故事在北林这将近一年来,我经常会想起高中的自己。那个外表脆弱,内心坚忍的姑娘,一步一个脚印走入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我很感谢那个时候的自己。班主任常说,在最好的年纪为最纯的梦想尽最大的努力。我一直把那句“如果你真的想去一个..

记载中最早好穿男服的女子是夏桀的宠妃末喜。末喜,不同记载或叫穏嬉、末嬉、妹喜、未喜。《晋书五行志》说:末喜冠男子之冠。明确说明末喜戴男人的官帽。《汉书外戚传》师古注说末喜美于色,薄于德,女儿行,丈夫心。桀常置末喜于膝上,听用其言,昏乱失道。于是汤伐之,遂放桀,与末喜死于南巢。古人..

慈禧和太监安德海、李莲英有私的传闻,在史书中查寻不到足够的证据。李莲英在入宫前,因为生活落魄,曾私贩硝磺,外号皮硝李。后贩硝磺被抓入狱,出狱后以补鞋为生。好友沈兰玉见他可怜,将他引进宫里当了太监。李莲英素有篦小李之美誉,以一手漂亮的梳头功夫得到那拉氏的赏识。他的值班房离西太后住所..

二十七年以来,我都是一个生活平淡无奇的男人。一样,不过无涯的单身。不打算找人结婚。从不。把自己套在另一个人身上,显得很蠢。爱情无非是我那两家音像店里的电影碟片,有很多发烧友,看了一遍,又看一遍,最后竟然对自己说,不行,一定要收藏起来!于是我又做一单生意。过后他们塞在架子上,忘记。..

清晨出发,傍晚归来。勇敢的猎人,你走过了两千座山和五百条河流,见过了三百只狼和五十只狐狸。如果你要给人们讲故事,那就请你讲狼的故事吧,因为狼的故事最好听。狼群跟踪黄羊已久。黄羊穿过河流、草滩和峡谷,最后到了这座山上。山上怪石林立,有多处深不见底的悬崖。狼在这样的地方更无法攻击黄羊..

福克斯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在政界办事言而有信,有很好的美誉。福克斯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家的花园里有一座旧亭子,他的父亲想将其拆除,并在较为开阔处另建一座。小福克斯从住宿学校回家度假,正巧赶上工人在拆亭子。他很想亲眼看一看亭子是怎样拆除的,所以他打算迟些天返校。他父亲却要他准时..

慈禧太后执晚清政权五十年,其间发生的许多大事可谓路人皆知,慈禧在我们的印像中不外一个卖国者、阴谋家,狠毒而冰冷。但作为一个凡人来说,慈禧也有她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本内容由杜宇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密室政治曝光:慈禧太后三次为大清帝国选择接班人是一篇由杜宇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杜宇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6046.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