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迷思: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死了


假如历史是一条河,是什么影响了它的流向?

公元959年,当后周世宗柴荣准备进取幽州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很快夺去了这名将要统一天下的年轻帝王的生命,进而悄然改写了既定的历史进程。

因为历史无法假设,一千年来,许许多多的史家只能将柴荣之死归结为“天命”。

史书的记载是,柴荣北伐辽国途中经过一地,问当地人地名,人家回答他,此地叫“病龙台”。柴荣听后默然,病情加重,一个月后病逝。年仅39岁。

后周世宗柴荣画像。

一个谶语式的地名,在一问一答之间预埋了史家之笔无法解释的宿命观点。甚至连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都感慨,柴荣本是可以建立汉唐式帝国的人物,却被疾病击垮而永远停下了脚步,这是“天也”,如果“天假之年”,中原底定,历史又会怎样呢?

言外之意,那就没有后来的赵宋王朝了。

任何一个微小的历史变量,都可以导致我们已知的过往发生巨大的转变。

我讲这个例子,其实是想说,不要过于迷信历史规律。历史偶然性的力量,或许要强于历史规律。

历史规律的信奉者总是强调,在统一的历史大势面前,即便没有秦始皇,也会有赵始皇、楚始皇……但他们永远无法论证,如果不是秦始皇,而是赵始皇或楚始皇开启了帝制时代,那么接下去的朝代还会走着像“秦朝”一样的历史轨迹吗?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头一点点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形成极大的偏差,更不要说直接换了一个人。毕竟,历史是人创造的,而不是按规律生成的。

像柴荣一样,在不该死的时候死了,历史上常有发生。借用诸葛亮的话来说,这种现象叫做“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公元395年,一个名叫参合陂的地方发生了一场大战。

同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后燕(慕容部)和北魏(拓跋部)的决战,在这里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场:作为宗主国的后燕,由皇太子慕容宝率领的军队竟然惨败给了附属国北魏。后燕被俘四五万人,这些降兵随后全部遭到北魏坑杀。

第二年,71岁的后燕皇帝慕容垂御驾亲征,实施复仇。魏王拓跋珪闻讯,一度想要打包逃亡。

但当慕容垂行军至参合陂时,看到了一年前的战场,积骸如山,于是安排祭奠死难将士。死者父兄一时号哭不止,军中悲恸。此情此景,让慕容垂忧愤吐血,一路病情加重,只好回师。途中病逝。

一代战神就此悲情谢幕,他曾带着慕容家族重返巅峰,可终究逃不过历史的宿命。燕魏争霸,随之落幕。北魏在北方基本已无敌手,统一中国半壁江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假如慕容垂多活两三年,燕魏之争鹿死谁手,还说不定。

金庸小说虚构的慕容复,带了一点点慕容家族复国的影子。

再比如宇文泰,死时仅有50岁。但他生前已经看到了中国大一统的未来,也为大一统的前景架设了关中本位的基本制度。在他死后25年,他若在世应为75岁时,隋朝建立并完成了他未竟的统一大业。若他未死,既定的历史进程是否该由他促成呢,抑或又产生什么新的历史变量呢?

又比如赵匡胤,如果不是在斧声烛影的疑案中死去,那他对于北伐的能力、对于迁都的筹划,是否又会强烈地影响宋朝随后的历史机运呢?历史环环相扣,如同蝴蝶效应,那么靖康之难是否又能因此避免呢?

这些都是仅存在于读史者头脑里的风暴而已,但每每想起,不免惊心动魄。

与此相对应,历史上另一些人在当死之时未死,结果掀起了腥风血雨,把大好河山和个人名声往悬崖上推。这种现象,我们可以称为“王莽困境”,因为白居易曾经在一首诗里很认真地谈论该死未死的问题,就特别提到了王莽: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从一开始注重品行,打造人设,可谓相当成功,以致汉哀帝撸掉他的职位时,天下吏民皆为他鸣冤。但当他篡汉自立后,之前几十年的投入,便被贴上了虚伪、假人、老谋深算等标签,洗都洗不掉。假如王莽死在53岁而不是68岁,死在称帝前而不是称帝后,后人将如何评价他呢?

王莽画像。

掉入“王莽困境”者,历史上不乏其人。

假如汉武帝刘彻早死4年,历史上就没有巫蛊之祸,刘据就不是戾太子,可以对父亲常年征战带来的民力损耗进行修复,后世也不会陷入对汉武帝的两极化评价而争执不休;

假如梁武帝萧衍早死1年,历史上就没有侯景之乱,他也不会一大把年纪还被活活饿死,后世也只会记住他的文治武功,而不是记住他的狼狈结局;

假如唐玄宗李隆基早死6年,他就不会经历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爱情、自由和权力通通丢失;假如他死得更早,早死15年,历史上就不一定有安史之乱,后世只会记住开元盛世;

不可否认,历史的魅力就在于,它只能假设,不能重来。

假如历史是一条河,我们明知是这些死生有命的大人物,影响了它的流向,但没有人可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这恰恰是历史的吊诡之美,犹如断臂的维纳斯:唯其断臂,才有无限想象空间。

所以,关注历史中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影响力的人,对于我们读懂历史的真相,具有很大的裨益。艾公子所写的《帝王将相的38种活法》,因此值得喜欢历史的读者关注。

120年前,梁启超痛斥二十四史是帝王将相之家谱,之后,帝王将相的历史就有点被史学界边缘化了。但如果了解梁启超说这话的背景和他说话的风格,就会知道这是时代变革需要下猛药,所以需要他说出这么激进而断章取义的话来。

事实上,我们既要重视历史的长时段、结构以及视角问题,但也不应该抛弃“帝王将相之家谱”。梁启超本人就深知这一点,因此既写民族形成史、学术史、思想演变史等深层历史,也写王安石传、袁崇焕传、李鸿章传等帝王将相史。

而在通俗史领域,对于帝王将相的解读依然停留在权谋、厚黑、伪诈等一系列刻板印象上。似乎每一个人物都由好与坏的模块拼接而成,读得越多,越怀疑自己的智商。

历史最忌讳标签化,一旦贴了标签,鲜活的人性就消失了。

古往今来,人性都是最复杂的。我们唯一能够厘定的,是他人墓碑上最简短的信息——姓名与生卒年,仅此而已。在生与死之间,充斥着无数的侧面,像是一面面镜子交互对照着。

《帝王将相的38种活法》这本书,剥离成见,撕下标签,重新构建每一段历史人生的丰富性,尽可能还原多样而复杂的细节。作者甚至不敢对笔下的任何一个传主下结论,只想用略显冷峻的笔触,抵达相对准确的历史情境。尽管我们心中依然怀着道德律,但始终只是他人人生的旁观者。

在这本书里,被冷眼旁观的历史IP,既有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赵匡胤、朱元璋等一线帝王,也有赵佗、苻坚、高欢、宇文泰、唐宣宗、嘉庆等二三线帝王;既有谢安、李靖、范仲淹、文天祥等顶流将相,也有周亚夫、孙承宗、张煌言、刘春霖等小流量人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而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历史生态体系。

从2017年以来,最爱历史艾公子团队(原用笔名:最爱君)一直坚持新闻特稿式的写作方式,持续输出有温度、有深度、有逻辑的历史科普文章。

除了内容和团队,新书在装帧上也有亮点。

这本书是精装版,装帧质量极佳,内封和外封各有特色。全书400余页,可以随意摊开,手感特好。尽管是电子时代,但纸质阅读依然是读书人无可替代的体验。本书各大平台在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入手。

总之,这本书的主旨,是“活法”二字。从秦到清,时代、境遇、使命,通通在变,书中写到的帝国精英们有的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有的失去了唾手可得的东西,有的则被裹挟着前行,还有的在前所未有的巨变中修炼灵魂……他们的活法,无形中也构成了一部微缩的中国史。

毕竟,大部分人走向人生终点的时候,只留下一声呜咽,而他们却留下一声巨响。

假如历史是一条河,是什么影响了它的流向?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

评论问答

传统戏剧中的陈世美,自报家门是湖广均州人氏。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

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说也奇怪,各朝代创业之主,虽凭军事力量夺取江山,只有赵匡胤是个职业军人。其他如汉高祖为亭长,唐高祖和隋文帝是贵族,元太祖和清太祖是少数民族的领袖,明太祖是农民,他们的政治背景在创立帝业时先声夺人。只有宋太祖赵匡胤以军功起家,即创立..

继2010年陈凯歌电影版 《赵氏孤儿》后,近日电视剧版的《赵氏孤儿案》热播,再度让这段扑朔迷离的历史成为关注焦点。其实所谓的赵氏孤儿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是司马迁根据一些战国时期的传说创作出来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起源赵氏孤儿就是历史上的赵武,说到赵武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你一定知道..

从前,有个老猎人,练得一手好弓箭,不管是空中的飞禽,仍是地上的走兽,只要他的箭离弦,都逃不脱,真是百发百中。老猎人每日都出去狩猎,这个地方糟踏庄稼和伤害人畜的野兽,险些都被他打光了,只剩下一只山羊精,所以这只山羊精就恨死了老猎人。这一年,帝王把皇宫里的皇后、妃子都玩腻了,差人到各..

评选的标准是,入选的人都是是当时的英雄人物。所谓死的窝囊,是指他们或者由于不应该有的失误,或者由于命运的捉弄,很丢人地死去了,根本不符合自己的历史地位。而如果他们不死,是很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象项羽、岳飞,袁崇焕,之类的没有入选,因为他们的死法是一种英雄的死法。1.齐桓公。一代霸主,..

北京的城区格局基本形成于明代,城分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紫禁城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皇城有七门:北安门:皇城北面城墙的正中,清代改称地安门。大明门:皇城的第一道城门,清代改为大清门,1912年中华民国改为中华门;承天门:皇城的正门,清代改为天安门..

历史上确有佘太君其人。清代光绪《保德州志》载:杨继业事北汉为建雄军节度史,娶折德扆女。折德扆是后汉隐帝时期的府州团练使,这个折德扆女据称就是佘赛花。佘是折的讹传..

历史上关于友情的小故事有很多,例如知音之交、管鲍之交、廉蔺交好、羊左之交、荆高之交、生死之交、君子之交、李杜之交等等,这些都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著名友谊故事。下面..

按有文字记载论,性贿赂起码在两千年前就有了。而史上最著名的性贿赂牺牲品,非四大美女之首西施莫属。四大美女之首西施,乃苎萝山麓一浣纱女,本过着安乐的农家生活,但本国国君勾践有难,打起了她的主意,于是被当作性贿赂贡品献于吴王夫差。 这招性贿赂送美女,是勾践在战败面临亡国之危形势下的急..

古时候,山东大灾,有个叫象三的男子,与母亲一起逃荒来到徐州东南一个叫清水涧的地方。一看这里有两个山头,当中一条涧,四季常青,可谓山清水秀,又离集镇不远,娘儿俩就决定在这儿定居。他们找一间破庙住了下来,母亲为人家洗洗衣服,找点小钱,象三有的是力气,就到山上打柴去集市上卖。这样娘儿俩..

本内容由萧宝卷发布在历史人物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历史的迷思:该死的不死,不该死的死了是一篇由萧宝卷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人物内容历史,支持萧宝卷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2831.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