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


“明清中原黄河冲,山东大汉越禁封;东北地沃人稀少,背鲁离乡闯关东。”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人口迁徙,大约有3000万关内百姓,背井离乡,选择到寒冷的东北落地生根,其中以山东人最多。

当年为何山东人宁愿选择“闯关东”,到寒冷的关外生活,也不选择“下江南”,到更为富饶的南方讨生活?

什么是“闯关东”?

《闯关东》电视剧

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有三次大规模人口迁徙,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其中闯关东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

“闯关东”的“关”,指的就是山海关

“关东”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东三省地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东北”。

“闯关东”古已有之,而我们所说的“闯关东”,主要指的是清末民初这一段时间的关内百姓大规模迁徙到关外。

剧照

清廷入关后,将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禁止关内百姓到关外讨生活。

由于长时间的隔离政策,导致关外地区人口锐减,土地大量荒废。

并且,因为东北地区气候极其寒冷,远离关内富饶之地。

剧照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关外也被当做“发配边疆”的苦寒之地。

比如我们熟悉的《甄嬛传》中著名的“流放宁古塔”,宁古塔就在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到了近代,外国列强虎视眈眈,清廷对边疆地区掌控力逐渐减弱,同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虎视眈眈。

因此,清政府在1860年放开禁令,鼓励关内百姓向关外移民。

既然这样,为啥叫做“闯”关东呢?

为何叫“闯关东”?

中国人是最热爱的土地的民族,故土情深,落叶归根。

《闯关东》剧照

在肥沃的华北平原,在辽阔的黄土高坡,老百姓只要能生活下去,都愿意守着那祖祖辈辈流传下的“一亩三分田”。

正是有着这样根植在血脉中对故土的热爱。

如果不是真活下去了,又有谁愿意拖家带口,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讨生活呢?

但到了清朝末年,关内人口早已饱和,土地人口矛盾尖锐。

反观当时的关外,不仅沃野千里,而且人口稀少。

对于没有生计的关内百姓来说,到东北开垦土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但当时清政府并未完全放开禁令,所以就有大量关内百姓想方设法突破禁令前往关外,所以叫“闯关东”。

闯关东有多难?

雪上加霜的是,1877年和1878年,华北地区又遭遇“丁戊奇荒”,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特大饥荒,几乎席卷了整个中国北方,被曾国荃称为“二百年余年未有之灾”……

根据统计,死于这次饥荒的百姓超过1000万……

再加上清政府腐败无能,贪官勾结奸商大发横财,大批百姓失去土地,在走投无路下,大约有2000万百姓选择到外地逃荒……

那些选择到关外讨生活的百姓,本就受灾严重,衣衫褴褛,身无分文,这趟前往关外的求生之路,并不好走。

当时闯关东的路线主要有两条:

一条是陆路

经山海关、喜峰口出关,进入辽宁,再分散前往辽阔的东北平原;

这条路线不仅路途遥远,泥泞崎岖,还要忍受饥饿和疾病折磨,以及严酷的天气,还要提防强盗……

对于本就身无分文的百姓来说,费钱费时,所以选择陆路的人并不多。

另一条路线就是海路。

如果在胶东半岛乘船,比如烟台,大约只需要一晚上就能到达辽东半岛,正因如此,走水路的人最多。

这也就解释了为为何当年闯关东,山东人是主力,河北人次之。

东北不仅气候寒冷,在当时还没有大规模开发,为何山东人宁愿闯关东,也不愿意南下,到富饶的南方讨生活呢?

为何是“闯关东”而不是“下江南”?

“湖广熟,天下足”。

我们印象中,南方土地肥沃,一年两到三熟,是明清时候的重要粮仓。

并且自南宋以来,江南地区就成为了全国经济中心。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比起“闯关东”,“下江南”才更为合理。

但事实并非如此。

说到底,闯关东就是为了土地,能养活一家人的土地。

江南是富饶,但经过上千年的开发,土地基本都被开发完毕,根本无力为难逃的百姓安排土地。

而东北恰恰相反,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移民能开垦出属于自己的土地。

此外,南方的气候与北方不同,北方人到南方,难免水土不服;

耕种的作物也大相径庭,比如北方麦子、玉米为主,南方则多位稻谷。

而关外虽然气候寒冷,但土地肥沃,与北方气候更为接近。

并且南北还有文化差异。

北方整体文化较为接近,口音也都能大致听懂。

但南方就不同了,生活习俗和北方差异较大,口音也相差较大。

而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关内百姓移民之后,能保留自己原本的生活习惯,并且一直都有山东人移民关外,所以山东人到“关外”容易有人“照应”,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当时南方同样不好过。

当时南方也是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南方人同样也在大规模移民,比如当时福建、广东的“下南洋”。

所以,山东人选择闯关东,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现实、最可行的办法。

事实上,山东人规模浩大的“闯关东”,长达百年之久。

持续百年之久的“闯关东”

在1840年之前,关外只有大约300万人,而到了1910年,关外人口已经增加到了1800万,到了1945年,东北地区人口已经接近4000万

东北平原

其中“闯关东”人口大约有3700万,而这其中就有一半是山东人。

这为关外注入了活力,带来了大量人口,有效开发了广袤的东北地区。

比如,闯关东之前的大连人口只有20万,但在闯关东的水路运输中,大连是重要的中继站,成为了山东移民的重要落脚点,直到今天,大连口音都更接近烟台话。

闯关东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迁移之一。

每一个闯关东的移民,都是时代的缩影,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家族史诗。

评论问答

1895年,樱花盛开的4月,一艘轮船从天津塘沽港开出,目的地是日本的马关,船上搭乘的是以李鸿章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和谈代表团。这时,中日战争已近尾声,大连、旅顺相继陷落,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最后几艘军舰也被迫投降,提督丁汝昌自尽身亡,日本陆军从朝鲜追杀至辽东,战局已经无法支撑,这次赴日与其说..

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

清乾隆五十八年,那时附属于安徽的盱眙县有个很优秀的小伙子,拳脚很好,智慧勤学又肯用功,报名加入当年的武科乡试。家里人很看好这个武童,以为凭他的实力,通过乡试问题不大。合法全家和亲戚密友满心欢畅地抱着希望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被举报了,盱眙县好多人反对这个孩子加入测验,都闹到县衙去了,..

南京是郑和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着郑和的一支后裔。有人不禁会问:郑和是太监,怎么会有后代呢?据南京的郑和十九代孙郑自强介绍,郑和幼年即被阉入宫,无子,只知他的养子叫郑恩来,两个孙子,一个叫郑万选,另一个叫郑廷选。郑自强告诉记者,他通过报纸和互联网寻找郑和后裔,新年期间在南京和苏..

我和牛男是一个月前通过双方父母介绍认识的,我算是时尚品味,懂事的女生,完全是牛男的菜,他算是阳光型,品位还可以,个不高,第一印象一般。相互看了照片然后网上聊天,两天后约见个面,我也爽快答应了,结果前一天他去外地玩,所以我当天约了我朋友,到之后才给我打电话,所以当天就没能见成面。一..

有的贵妃死后的葬礼比皇后还要风光,而有的皇后死后的葬礼比贵妃还要简单;有的皇后死了多年还让皇帝魂牵梦绕,而有的皇后临死之际却得不到皇帝一丝怜悯。乾隆皇帝的第二任皇后乌喇那拉氏就是这样一个死前遭遇冷落、死后饱受凄凉的女人。堂堂大清国母之所以遭遇如此不幸,仅仅是因为她在陪乾隆南巡途中..

早在奕?回京之前,两宫太后与肃顺等人发生矛盾的信息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了北京。在奕?的授意下,北京派的重要人物、内阁大学士周祖培首先采取了行动,他是三朝老臣,名望甚高,但和肃顺的矛盾极深。清朝的时候,中央六部设立满汉双尚书制,当时肃顺和周祖培曾在户部分任满汉尚书。周祖培学识渊博,而..

提起年羹尧,人们就会想起血淋淋的血滴子,因为在传说中,年羹尧总是用血滴子残酷地杀死其对头。然而在为雍正除掉许多对头之后,年羹尧也没有得到好下场,最终为雍正所杀,但雍正为什么要杀掉年羹尧呢?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年羹尧,字亮工,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进士。为人聪敏,豁达,娴辞..

就中国历史上的读书人而言,庄子永远是他们精神追求上遥不可及的巅峰。这种巅峰的文化意义,在于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庄子大宗师》)。进入坐忘境界的庄子,是世俗完全摆脱、心灵彻底自由的一个象征。所以,庄子作为图腾,始终为古往今来的读书人所仰慕,所效仿。在他们看来,庄子那..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汉献帝刘协这一生,过..

本内容由发布在历史灼见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山东人当年“闯关东”,为何宁愿去严寒的东北,也不去富饶的南方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灼见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256.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