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为何要设偏房


皇帝的偏房: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讲究名分的社会,因为名分是权力的合法性源泉。比如在一夫多妻制时代,男人有正室,还有偏房。

  中国人以前很讲究名分,因为名分是权力的合法性源泉。比如在一夫多妻制时代,男人有正室,还有偏房。在名分上,正室为尊,偏房为卑,元配享有支配侍妾的正当权力。实际上,侍妾也可能凭借年轻貌美、受丈夫宠爱而得势,甚至在家庭中取得支配性地位。

  妻妾争权只是官场故事的一个隐喻,因为帝王对国家权力的分配,也存在着正室偏房的复式权力结构,正室指以宰相为首的官僚系统,他们在名分上是国家权力的正式代理人;但帝王往往又在正式官僚系统之外,另起炉灶,另立偏房,代行权力。

  那么,偏房是些什么人呢?

  《清稗类钞》记录了晚清开明官僚郭嵩焘的一则史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郭氏所列举的与君主共天下的人物,绝大部分都可以归入隐权力集团的行列,在名分上,这些人并无治天下的正式权力,只不过凭恃与权力中枢的特殊关系,得以把持权柄、操纵朝政。相对于正式的官僚系统而言,这一隐权力集团就是受宠得势的政治偏房。

  皇权专制作为对历史的宏观描述,大致不差,但就具体情形而言,自汉代以降,除了少数雄才大略的帝王,君主独揽朝政、乾纲独断的独裁局面其实并不多见,确如郭嵩焘所言: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相关阅读推荐:

  明朝后宫选皇后要先由太监验正身

  如果与宰相共治天下,则是很正常的制度性安排。君主只是国家的主权者与象征,古人认为君王揽权不必亲细务;而宰相作为政府首脑,理当佐天子,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这是明代之前的正式政制。宋代有一位官员就对皇帝说,权归人主(皇帝),政出中书(宰相),天下未有不治。

  宰相的执政大权由制度赋予,为正统承认,如果君主绕过宰相,直接发号施令,则会被认为违制,用古人的话来说,不由凤阁鸾台(宰相机构),盖不谓之诏令;这样的诏令甚至会受到臣下抵制,凡不由三省(宰相机构)施行者,名曰斜封墨敕(非正式文件),不足效也。君王与宰相自古就有分权,宰相的治权是有制度可依的,因此,西汉与宰相共天下的权力分治格局是名正而言顺的,正式的权力制度就是这么安排的。

  不正常的是与外戚共天下,外戚所恃者,是其与皇室的特殊关系。这种由私人身份与关系网络所孽生的权力,是一种制度外的隐权力。如果说,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是帝国的正室,代表正式的权力系统;那么,外戚等隐权力者则是君王另立的偏房,代表另一套没有名分的副权力系统。

  在正室之外另设偏房,在正式权力系统之外,另置副权力系统,始作俑者是汉武帝刘彻。刘彻乃雄才之主,不甘于垂拱而治,但皇帝要亲躬政事,宰相显然是最大的障碍,甚至宰相领导下的官僚系统也会碍手碍脚。为了越过这些制度性障碍,刘彻启用了一个由宦官、侍从、外戚、尚书(汉初的尚书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等亲信、近臣组成的内朝,将作为正式权力系统的外朝撇在一边。

  从名分上来说,内朝成员并无执政大权,有的还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但他们被皇帝托为心腹,预闻政事,隐权力极大,足以与外朝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外朝之上。不过,内朝官权柄虽重,但终究是偏房,妾身未明,缺乏名分所赋予的合法性,只能完全附依于皇帝私人的关系网络,这也使得内朝系统十分便于君主操纵指挥。刘彻因此比较成功地实现了君主独裁。

  然而,刘彻始料不及的是偏房也可能变得位高而权重,尾大不掉,不受人主控制。刘彻在世时,尽管擢用外戚近臣,毕竟还能操控局面,刘彻死后,西汉终于无可避免地出现外戚擅权干政之祸,最终葬送西汉政权的大司马王莽就是外戚。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

  光武帝刘秀承汉祚、建立东汉政权后,鉴于之前大司马篡权的乱象,设尚书台架空三公之权,一切政令皆经尚书台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时人称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其手法如出一辙,都是在正室之外另立偏房,借操纵偏房实现朝纲独断。后人评价两汉政出于二,也就是说,汉代的权力结构是复式的,一个正式的权力系统加上一个非正式的副权力系统。政出于二是两汉权力结构的最大弊病。同刘彻创建内朝一样,刘秀设立尚书台这个副权力系统,本意是要摆脱正式权力系统对皇权的约束与威胁,然而,历史的闹剧总是再三重演,偏房一旦羽翼丰满,就不是人主所能操控的了。

  刘秀死后,他留下来的尚书台机构并未能阻止权臣对刘汉政权的篡夺,东汉后期,外戚、豪族等权臣以录尚书事之衔入主尚书台,垄断了朝政。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迎回汉献帝,第一件事就是让献帝赐予其录尚书事之权。而君主要夺回权柄,就扶植宦官建立一个副权力系统,东汉后期的政局,基本上就是外戚、宦官轮流专政。

  东汉皇室与权臣的明争暗斗,以后者取得最后胜利而告终:东汉天下被门阀士族瓜分、颠覆,其后,唐代君主为限制正式官僚系统之权,防止权柄下移,也另立宦官参与朝政,但是这个副权力系统就如一道不可逆的程序,一经启动即无法制止。晚唐的宦官,权势越来越大,不仅架空正式权力系统,连皇帝的生杀废立都操在其手中。

  相对而言,到宋代才有了对正式权力系统的尊重,宋代少见地没有形成副权力系统,女宠、宦官、外戚、皇室秘书、幸臣等隐权力集团大体上都受到遏制。即使是贵为天下主权者的君主,对于政事也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南宋时,内廷国手赵鄂有一次向宋孝宗跑官要官,但官职非皇室私器,随便予人是有违政制的,因此赵鄂的意思是要孝宗法外开恩。宋孝宗答复:降旨不妨,恐外庭不肯放行。让他去央求宰相,可是宰相坚执不从,并且表示:纵降旨来,定当缴了。孝宗唯有一声浩叹:书生难与他说话!

  赵鄂终日陪皇帝下棋,与孝宗关系极好,按说是颇有隐权力的,但宋代比较健康的权力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隐权力,连皇帝也不敢肆无忌惮地破坏这个权力结构。

  遗憾的是,好景不长,赵宋的天下被蒙古人忽必烈共掉之后,君主对正式权力系统保持尊重的权力格局不再出现,大宋也难逃共天下的圈囿。至明清又出现了与宰相、太监,与胥吏共天下的难堪局面。

  从汉代一路看过来,不难发现:另立偏房架空正室之权、借重隐权力集团钳制正式的官僚系统,正是历代君主搞独裁的不二法门。

  皇帝之所以要煞费苦心地对付官僚系统,是因为从汉唐至明清,在完成政治现代化之前的中国,对君主独裁权力构成最大制约的不是民主、宪政,而是一个复杂、完备、科层化的官僚系统,因为权力在科层化结构中流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规范性、程序性的规制,科层化越高,权力受到的规制就越大。如果把权力比喻为流水,科层化结构就是管道,约束着流水的横冲直撞。权欲旺盛的雄才之主当然难以容忍这些管道分流了权力,于是绕过正式的权力管道系统,利用亲近的私臣组建非正式的简陋的权力容器,因其简陋、非正式,也就更便于人主操纵。分页:4/5页上一页2345下一页

  但是,这些临时性质的权力容器难免会慢慢固化、复杂化,甚至变成正式权力管道的一部分,又反过来分化了独裁权力。换句话说,偏房掌权日久,往往又会演化成正室,如汉代的尚书,原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到了唐代则是名正言顺的宰相机构。后世的君主为尽收威柄,一总事权,又另设一个易于指挥的权力容器,然而,时过境迁,又重蹈前代偏房坐大之覆辙。历史简直给独裁者下了一道反复发作的恶咒。

  那些叨念着大权不可旁落的独裁者不会明白这样的道理:分散在复杂管道的权力尽管不易为君主任意摆布,但颠覆性不高,因为它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不敢逾越名分的界限,并且受到程序性与规范性的限制;相比之下,摆脱了科层束缚的隐权力虽然便于指使,但一旦失控则如洪水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

  西汉刘彻置内朝捋夺宰相之权,但后来内朝的外戚不仅把持朝政,而且颠覆了西汉;东汉刘秀将三公闲置,倚重尚书台,但尚书台的领袖最后竟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明代的朱元璋干脆废了宰相,启用内阁,但内阁体制却培养出九千岁的权力怪胎。

  人主欲借偏房尽收权柄,殊不知,高度集中的权力更容易被亲近的隐权力集团假借、窃取,只要人主软弱、荒怠,立即太阿倒持,授人以柄。我们姑且称之为偏房的陷阱。这也是为什么历代一再发生近臣乱政的根本原因。郭嵩焘认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其实,独裁者哪能容忍权力被分寄?只是他们缺乏历史的眼界,看不到独裁的陷阱,最后与偏房共天下,乃至被偏房毁了天下,也是咎由自取。原载《百家讲坛》

评论问答

一个月不到,王传福将福布斯中国首富和胡润百富榜首富双双揽入怀中。在听多了金融危机让富豪们财富缩水的故事后,人们总算从这个新鲜出炉的“双料”首富身上,看到冬天里的一抹亮色。身为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用借来的250万元起家,用短短14年时间,让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最初的充电电池,..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

1895年,樱花盛开的4月,一艘轮船从天津塘沽港开出,目的地是日本的马关,船上搭乘的是以李鸿章为首席谈判代表的和谈代表团。这时,中日战争已近尾声,大连、旅顺相继陷落,威海卫的北洋水师最后几艘军舰也被迫投降,提督丁汝昌自尽身亡,日本陆军从朝鲜追杀至辽东,战局已经无法支撑,这次赴日与其说..

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制,实质上是一夫多妻制,从春秋战国以后,已逐渐以制度形式规定下来。一夫多妻,主要是在奴隶主、贵族、官僚中实行,他们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玩弄女奴,但那和婚姻无关,女奴连妾也算不上,只是供男子发泄性欲、玩之即弃的工具而已。多妻的情况,在当时的民间有,但不普遍,即使有妾..

把自己的老婆看成器物一般出租给另外男人的陋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萌芽,一直到民国才开始由盛而衰,新中国成立后,典妻才彻底消失。或许是赋税繁重,或者是真的走投无路,但拿着自己的老婆抵押给别人换钱糊口,终归是令人不耻的行为,但在古代,尽管朝廷也曾颁布法律禁止,但典妻依然蔓延开来,竟..

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

古说:好淫者,牝上不长毛。这就是说好淫的女人,阴部不长毛。据计阴毛的数量,跟眉毛和手脚的体毛几乎成正比。在中国称女人的同性爱为磨镜,这是由于无毛被视为当然而引起的。在我国古代的医学书里,认为鉴定一个女人的好坏,首先要详细调查她阴户与腋下的毛发。如果毛发软软地,静静地,则那个女人就..

中国古代的三大性畸形现象:一是娼妓,二是太监,三是女子缠足。其中,娼妓和太监在国外也有,而女子缠足则是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现象。所以,过去西洋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的..

中国古代史上统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罚,莫过于对女性施以裸刑了。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观形成后,中国人便开始以裸体为耻了,裸形处决在夺去犯人生命的同时也在贬低他的身份,侮辱他的人格,尤其是把女犯的衣服剥光后处刑,除了贬低其身份之外还额外起了一个羞辱的作用。中国妇女的地位一向低微,犯下死罪..

自王跃文的《国画》问世至今,政界说事的图书不足为奇,各种范畴,各个级别,各有反应,接连不停,群与争锋。此类题材,吸人眼球,惹人心迷,作者和出书社,囊括层出不穷、参差不齐的网站、论坛,都抓住读者好奇、窥秘、探私的心理,挖空心思,不惜本钱,大举推出。曾见某写市长的长篇小说,作者为一名..

本内容由周瑜发布在皇帝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古代皇帝为何要设偏房是一篇由周瑜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皇帝故事内容历史,支持周瑜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925.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