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中国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氏族等晋大夫势力所瓜分的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始封三家为诸侯国。司马光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

  晋无公族

  周代各诸侯国通常都将公室子孙分封为大夫,各家大夫都有封地,以血缘关系作为公室的屏卫。而晋国骊姬之乱时,晋献公却逐杀诸公子,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到晋成公时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将各家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晋公室的力量由此衰微,对于作乱的异姓卿大夫没有可靠的制约力量。

  六卿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氏、赵氏、先氏、郤氏、胥氏等氏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氏、魏氏、栾氏、范氏、荀氏等强大世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大夫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其中以智氏最强。担任正卿的智伯荀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拒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合围。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前453年,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是为晋阳之战。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分晋

  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赵襄子因为取代了伯鲁的太子地位,于心不安,立伯鲁之孙赵浣为继承人。但襄子死后,其子桓子驱逐赵浣而自立为君。桓子一年后去世,赵氏之人杀了他的儿子,迎赵浣即位,是为献子。献子之子赵籍后来继位,即是赵烈侯。魏桓子之后由其孙魏斯继位,是为魏文侯。韩康子之后由其子武子继位,韩武子之后由其子韩虔继位,是为韩景侯。前403年,由周威烈王册命,与晋侯并列。此即资治通鉴中春秋战国的分界点。

  前349年,韩、赵二家瓜分晋侯剩余土地,晋国彻底灭亡。

上一篇:职场上的沙和尚
下一篇:父亲微小说
评论问答

春秋时期,有十个比较知名的诸侯国,也称爲春秋十大诸侯,人们常常因爲这十个诸侯国的强大而记住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强大源自于领导人的奋发图强与励精图治,同时也有因爲对于国家控制力下降而造成的分崩离析。晋国自东周开始一直都比较强大,但是经过三家分晋之后,晋也就不复存在了,而三家分晋的历史..

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家灭了智伯,不但三家地界大了,而且因为这三家对待老百姓要比晋国的国君好些,老百姓也愿意归附。三家都想趁着这时候把晋国分了,各立各的宗庙。要是再延迟下去,等到晋国出了个英明的国君,重新把国家整顿一下,到那时候,韩、赵、魏三家要安安定定地做大夫也许都保不住。可..

在春秋战国历史上,三家分晋是一件影响深远的事件。公元前453年,赵氏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在三家分晋后,形成了战国七雄中的格局。其中,就韩国来说,不仅成为三晋中最弱小..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之所以发生如此重大的事件,主要是东周时期王室权力衰弱造成,同时,也是西周乃至商朝政治传统的延续的必然。1.商周时期的政治传统延续:世族势力做大从氏族势力转变为世族势力的关键点就是春秋时期,由西周初年的诸侯(氏族代表)欺负天子,变..

战国七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还是天子,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别是:秦国、楚国、齐国、燕国..

本内容由吕文德发布在春秋战国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三家分晋是一篇由吕文德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春秋战国内容历史,支持吕文德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7970.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