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抄书


一天,朱载上兴致勃勃地去看望苏东坡,可过了好一会儿,东坡才急急地走出来。朱载上问道:先生在忙什么呢?东坡答道:在抄《汉书》呢。朱载上不解地问道:像您这样的文豪还用得着抄书吗?东坡说: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第一遍,抄开头三字;第二遍,抄开头二字;第三遍,抄开头一字就可以了。朱载上感到很新奇,忙起身施礼:您能将您所抄的东西让我看看吗?东坡就命仆人从书几上取下一册递给朱载上,但朱载上左看右看,看不明白。东坡就说:你念一个字,让我背给你听吧。朱载上随口念了一个字,东坡略一沉吟,便逐字逐句地背出了数百句,并且没有错字漏字。连试数次,次次如此。  

  坡解释说:我抄书的特殊效果就在于抄一、二、三字作为提示,背书时便可滔滔不绝。

  苏东坡曾手抄过三遍《汉书》(吕震邦)

  吕震邦如今认真读书的人恐怕不多了,至于有没有抄书的人,恐怕除了书法界一些人士之外,喜欢抄书,几近绝迹。由此让我想到苏东坡当年抄书的逸事。

  有一名士拜访苏东坡,通报姓名已久,苏东坡才姗姗出来。他对名士的久候惭愧地说:刚才为了完成每天的功课,十分抱歉。双方坐定,名士说:你 完成每天的功课指什么呀?苏东坡说:是抄《汉书》。名士说:凭先生的天才,开卷一看,可以过目不忘,何必用手抄呢?苏东坡说:不是这样。我读《汉书》,一共手抄过三遍。开初,我手抄后再熟诵每段。等到背熟了,我只抄这段的前面三个字作为题目,再背诵下去,以考查自己的记忆能力。在第二次手抄熟诵这段后,我只抄前面两个字为题。到如今,我只抄这段的前面一个字为题,就能背诵如流。

  名士心存疑虑,请求说:先生所抄写的,不知我有幸可以看看吗?(言外之意要考考苏东坡)苏东坡欣然同意,叫仆人拿出他的厚厚的几本手抄《汉书》,名士挑了洋洋数百言的一段落,让他背诵。苏东坡倒背如流,无一字差错。

  名士慨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评论问答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坐堂,一个穿着富丽的生意人呈上一张状子。苏轼接过一看,上写:原告人吴小一,状告张二欠钱不还一事。他便问吴小一道:张二欠你什么钱?吴小一答复说: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绫绢钱二万,借据上写明三个月内偿还,至今已满一年,分文未还,恳请相公做主追还。苏轼命差役顿时把..

河东狮吼,是比喻好妒忌的厉害妇人,并以此来讥笑怕妻子的男子。这个比喻出自于苏东坡的一首诗。苏东坡写这首诗的时候,本带一点褒义,因为狮子是佛教的护法神,可传播到此刻,根本上都是贬义了。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在黄州,他碰到了隐居龙丘的故友陈迦,两人志趣相投,常..

苏东坡才华出众,加上长得玉树临风、风度翩翩,因此拥有大批的粉丝。虽然苏东坡“星途坎坷”,但这些忠实的粉丝却一直追随,对他不离不弃。“天王巨星”苏东坡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喜欢到西湖游玩。有一天,苏东坡游览西湖时,忽然着到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驾船追了上来。苏东坡不知其来意,一时愕然。女..

苏东坡有句名言:“人生耐贫贱易,耐富贵难;安勤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能耐富贵、安闲散、忍痒者,必有道之士也。”这“三易三难”,朴素平实,却像菜根一样滋味悠长。生活中很多事,可以证明这话的精辟。苏东坡能说出这话来自切身体会。我在他的诗文中,寻到了他的痒处,和“忍痒难”这三个..

宋朝的时候,每年元宵节,常州城里处处张灯结彩。有一年正月半,苏东坡正好在常州。吃留宿饭,他和好密友钱济明一起上街看灯。两人走到城隍庙前的大庙弄,这里的灯市最热闹,花灯店铺排一排二,店家为了招揽交易,还设了猜灯谜游戏,猜中的就可以获得一盏花灯。这时,龙城灯铺门前围一大群人,正在猜灯..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 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联云: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

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放羊为生。他很有志向,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有一天,路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他灵机一动,心想: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

"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

我们在以往的历史课本上,总是把一个王朝的灭亡,叫亡国。因而也常发亡国之叹。一个王朝亡了,那不是别人的原因,都是自己的原因。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早就说了。王朝到了亡了的时候,往往都是活该。因此,亡国之叹不成其为一叹。是自作多情,也属于滥情。一个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的王朝,不该亡吗?现在..

本内容由元琛发布在民间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苏东坡抄书是一篇由元琛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民间故事内容历史,支持元琛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31357.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