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浅谈汉代文景盛世中的“饥饿”阴影


周末跟朋友聚会结束,喝了点小酒就打算步行回家,反正离家又不是很远。当我走在深夜的大道上,看着路边昏黄的路灯,扭头看下自己的身影与周边的树木影子相应交错,在微醺的状态下,就在那一瞬间想到了一个话题,如今我们生活太平安康,百姓富足,安居乐业。

那么在历史上,盛世真的就是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状况吗?为何在一些历史记载上也有“饥饿”的一面吗?

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例,晁错在给汉景帝介绍《论贵粟疏》时说,假设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最多耕种一百亩地,收入也不过一百石,但是家里还要出2个人的徭役,一年四季不得休息。要是遇到天灾暴政,就要忍饥挨饿,有甚者还要售卖儿女、田宅才能应付了。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盛世形成的原因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资治通鉴

盛世形成,最根本的就是外部没有战争的困扰,内部完成统一。就以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为分析的对象,那时候结束了秦朝的残酷统治,汉朝建立了统一政权。

摆在眼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安定发展的问题。发展的方向就是让国家慢慢富裕起来,让国家富裕的最小目标就是让民众富裕起来,民众富裕起来的根本就是需要稳定的环境,没有人因为战争的需要丢失性命。

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资治通鉴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由于刚刚结束战争,民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降到了最低,只要活着就是幸福。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只要不出现大的暴政,老百姓能保证安全就已经很满足了。而汉初也因为刚刚经历完战争,人力消耗极大,无力再次发动大规模的工程,所以国家也在政策上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支持,减轻徭役跟赋税,实施着无为而治。

这样,民众开始慢慢的存粮多了,经济也就慢慢的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整个国家,也有了一个向盛世发展的基础。

盛世背后的“饥饿”随着盛世的形成,贵族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也从脆弱的平衡上开始发生变化,社会财富也进一步集中到贵族的手中。

正如之前晁错和董仲舒所言,盛世中获利最大的还是官僚、地主阶层,普通老百姓比起乱世只是获得了相对的人身基本安全。

但是普通百姓负责的劳役等却是没有减少多少,遇上天灾人祸,照样会打回原形,只能卖儿卖女,行成了盛世之下的另一个“饥饿”的盛世!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资治通鉴在文景之治的时候,民众富足,国家运营良好,国库中的铜钱连串钱的麻绳都朽了,仓库中的粮食太多,堆积在外面都腐朽了……

在这样一派表面的盛世景象下,从宗室以下,什么公、卿、士大夫,都变得极为奢侈,毫无限度的浪费。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资治通鉴但是老百姓呢?

董仲舒在向汉武帝上书时,也曾议论到“文景之治”下百姓生活的现状,称他们穿的是破衣烂衫,吃的是猪狗食,如果不肯做豪强的佃农,往往会在生计无着的情况下沦为盗匪,这样的人往往成千上万。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所以说在表面上文景之治盛世背后的隐藏着的都是老百姓的苦难,是人祸!在封建社会的整个体系中,都是有着严格的阶级制度,民众被这样的制度压迫着的意志逐渐萎靡,这样的盛世对于老百姓来说已经获得了基本安全、生存的需求;而贵族士大夫则获得了更高的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乃至个人的自我实现需求。

文景之治时期,当时的“田赋”(土地税)、“口赋”(人头税)、“徭役”“三座大山”虽说为了初期发展已经减轻了很多,甚至一度破天荒的取消了田赋,但是民众的“口赋”、“徭役”并未减轻多少。

当时民众跟国库粮食充沛,就是因为减轻了“田赋”带来的最直接成果,但是仅仅减轻这个还是不足够的,“口赋”因为发展初期,战争刚结束也是有点少,但是在后期的时候,人数暴增,土地分配不均匀,造成的“口赋”也在逐渐增加。“徭役”也是在初期为了发展国力减少了很多,但是国家发展建设,也是需要人口的,水利工程,道路乃至宫殿的修葺都需要人。最重要的“徭役”的指挥权在当地的官员手中,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加大人口的投入,很多时候不会考虑民众的感受。前两点为了发展有相应的减少,但是“徭役”在后期成了民众苦难的最根本的原因。

“饥饿”一直存在着

分析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明白,盛世也是有“饥饿”的。从文景之治开始到后面的康乾盛世,它都没后消失。正如阳光伴随着黑暗,如影随形,想分都分不开。这样的“饥饿感”一直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着。

如何消除这样的“饥饿感”。其他的事情我们做不了,我们能做的也仅仅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方式很多,正能量的改变永远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汉纪》、《汉书·卷二十四上·食货志上》

评论问答

清乾隆五十八年,那时附属于安徽的盱眙县有个很优秀的小伙子,拳脚很好,智慧勤学又肯用功,报名加入当年的武科乡试。家里人很看好这个武童,以为凭他的实力,通过乡试问题不大。合法全家和亲戚密友满心欢畅地抱着希望的时候,这个孩子却被举报了,盱眙县好多人反对这个孩子加入测验,都闹到县衙去了,..

三个人在一块儿研究学问,得逢知已,可也有发愁的时候:他们经济拮据。一次,三个人断了炊,肚子饿得咕咕叫,前胸贴住后背,到处翻找也没找出吃的东西。三人互相望望,从各自身上看到经济来源:天气已渐渐变暖,外衣显得多余。陈独秀认为,可以拿外衣去当钱,换食物吃。章士钊与苏曼殊听了,全力支持。..

不知不觉,刘天成已经跟着父亲修了12年眼镜。父亲刘宝祥,是原北京眼镜厂的老员工,说起“修眼镜的刘师傅”,全京城都是出了名的。千禧年之后,北京眼镜厂的生产比不上南方,经营不善,陆续卖掉工厂,当时南下的技术人员有很多,有的去了江苏丹阳,有的去了深圳,刘宝祥就是其中一员,在深圳一家公司做..

李广曾感叹,自己抗击匈奴无役不与,但是才能不及自己的人都已经纷纷封侯赐爵,自己却只混到了九卿,还没有获得爵位。差哪儿了呢?后来经过与风水先生王朔一番讨论,总结出,原因是当年曾经杀降,王朔还特意解释: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杀降无疑是不对的,以前虽没有日内瓦公约,但..

北宋时,有个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心胸狭隘,专制蛮横。因为他名登,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说到任何一个与登同音的字。说到他这个忌讳,还真有些来历蒲田村,一个依山傍水的村庄,方圆几千里,山、塘、田、地树木茂盛,水清田肥。这些地方,大多都归村上的富翁田百万所有。这个老地主田百万,虽家中良..

那年,有三个人远渡重洋,在日本相遇。由于志同道合,他们成为朋友,租住在同一间房中。每日,三人一起读书、写文章,谈论着时事。这三个人,后来成为民国大家。他们是陈独秀、章士钊和苏曼殊。 三个人在一块儿研究学问,得逢知已,可也有发愁的时候:他们经济拮据。 一次,三个人断了炊,肚子饿得咕..

1930年10月初的一天,全城百姓一觉醒来,个个惊恐地发现,城内数千粪工居然在一夜之间“人间蒸发”了,屋内的马桶固然无人前来清理,外头的茅厕也几乎都挂上了“修整厕所,请往别处”的木板,一时间,“方便”成了大问题。这些平常最不起眼的小人物,此时成了大家最想念的人。上世纪30年代的广州 资料..

关于汉朝的窦太后窦太后(公元前205-前135)名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道家治国理念的积极倡导者和大汉帝国四百年风云江山的奠基者。窦氏出身贫寒,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于观津钓鱼,却不幸堕河而死,遗下三个孤儿,汉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宫女,窦氏年幼应召入宫..

平阳公主的生平事迹公元617年9月,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这时他发现平阳公主已经为他在关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盘,只怕笑得胡桃皮般的脸又多了几道皱纹,于是乐颠颠地派柴绍带了几百骑兵去迎接平阳公主。夫妻二人见面,看到妻子如此风光,不知柴绍是否会脸红。接下来,平阳公主挑选了一万多精兵与李世..

汉代飞将军是谁李广由于箭射得好,所以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飞将军——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所以是李广。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落在石棱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本内容由李善长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浅谈汉代文景盛世中的“饥饿”阴影是一篇由李善长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李善长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6242.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