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篡汉全过程,从五好青年到恭俭官员,再到篡汉自立


两汉之间有个新朝,都知道是王莽篡汉,但王莽是个什么样的人?具体是咋“篡”的?难道真是人如其名是个“莽夫”?只管不择手段夺权、不懂安邦定国?贪图享乐、荒淫无道?这一系列问题由于王莽在历代的名声并不好,因此普及率不高。今天我们就来捋一捋王莽篡汉的全过程,并把这一过程明朗化,让读者对于王莽其人、篡汉其事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咱们并不是为王莽平反,而是就事论事的说,不管他年轻出道的时候是真上进、真文艺青年,还是他从年轻就有不臣之心,假装成好青年蛰伏于朝中,总之,不得不说王莽一开始是个不折不扣的有为青年。

历朝历代的史学家对其评价大概的意思都是“其人虽谦恭俭让、礼贤下士、……,然实则沽名钓誉尔”。有意思的是只要说到王莽这个人,没有一个荒淫无道之类的贬义词用的上,而最后那个“实则沽名钓誉”的急转弯,其根据也仅仅是后来他称帝了。但封建王朝时期的史学都是建立在历朝中央史官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维护封建统治是其核心要义,因此这个急转弯未免显得有些生硬。

两汉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西汉末年和东汉末年都出现外戚把持朝政现象,而西汉持续的时间更长。王家就是西汉末年的核心外戚势力,以皇后王政君为代表的王氏宗亲总共有9个被封侯、5个当过大司马(当时的大司马一职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此权势的王氏家族,成员自然是多为声色犬马、生活奢靡之徒,而这个家族中唯独王莽从小独守清净、为人谦恭,且勤勉好学。对于家族内的亲属那是照顾入微,由于其父、兄都早已亡故,因此他一直是孝顺其母、叔父、兄嫂,对于其兄留下的子嗣也是倍加关怀,因此他在这个大家族中得到了从上到下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王莽比公元元年大46岁,也就是到公元前22年的时候,王莽是24岁,那一年他开始进入西汉中枢工作。刚上班的青年王莽把从家里的好习惯带到了工作中,表现的工作认真,且对任何人都是恭敬有加。王政君对其非常认可,当时的大司马也就是王莽的伯父也是非常看重他,他的叔父王商甚至上表皇帝,请求把自己的一部分封地分给王莽,于是慢慢地汉成帝也开始对其信任有加。

如果一个人能得到如此上下一致的好评的话,那么升官加爵也仅仅是附属品罢了。王莽到30岁的时候被封为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封侯封官且不说,这个光禄大夫侍中就已经是皇帝身边的重臣了。如果你觉得王莽30岁以前一直在作秀的话,那么接下来他秀的更过分。

他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不仅不忘自称尊,还继续保持自己勤勉恭俭的状态,此外他还礼贤下士、救济穷人。这两个词看起来很俗气,一看就是标准的作秀手段,但在那时一个大贵族如此践行这两个词,也是极其罕见的。那时候大贵族都有幕僚,王莽能够把朝廷封给他的赏赐一分不剩的尽数分给宾客,而想做他家的幕僚宾客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你认为自己有点才能,打算投其门下,王莽一概接收并供养起来。

这一切并不是说王莽家底雄厚,朝廷赏赐分了之后也不影响自家生活,实际影响极其严重,他的妻儿老小虽然不至于吃糠咽菜,但绝对比所有幕僚宾客吃的要差。除了幕僚外,王莽还卖掉自己的马车接济市井穷人,这样一来,不仅众多人才入其麾下,就连民间也传送王莽的高尚情怀,全国上下无不对其歌功颂德。

公元前8年,王莽38岁,叔父大司马王根病逝,去世前推荐王莽为大司马。成功做到位极人臣的王莽居然继续礼贤下士、恭俭勤奋,皇帝的封赏是愈加雄厚,而他散财的习惯也是愈演愈烈,直到有一次百官前往其家中看望其母,将他穿着朴素的夫人误认为是家奴。

虽然王莽几十年如一日的做到了一般贵族无法做到的事情,但是毕竟其得势的根源在于其家族势力。汉成帝去世后,新即位的汉哀帝取了皇后,新的皇后就意味着新的外戚势力登场,并逐渐的取代王氏家族,王莽也被罢免回到封地隐居。在隐居期间他又做了一件名声大振的事,他虽恭俭,但其子跋扈,由于其子打死了一个家奴,王莽命其自尽以为家奴偿命,这件事在当时的民间炸开了,民间和贵族反对罢免王莽的呼声越来越高,汉哀帝不得不召回王莽,虽然没有封官,但命其照顾皇太后王政君,也就是他的姑姑。

汉哀帝是个短命皇帝,死后王政君雷厉风行,收了传国玉玺,组织朝臣先选司马再定皇帝。王莽如此名声自然是重新获得大司马之位,并在他的扶持下,新皇帝汉平帝登基。汉平帝只有九岁,王莽必然摄政。按理说地位高到这个程度,该暴露的都暴露了。然而王莽依然“我行我素的恭良勤俭让”,对于群臣上表、太皇太后王政君给他的“安国公”公爵爵位,王莽表现的是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经过反复推辞后只接受了名号,最终也没接受封地和爵禄。

公元1年,王莽加封太傅,位居三公之上,当时除了封爵位的权力归皇家所有以外,所有政务皆决于王莽。公元2年青州蝗灾,出现严重的流民现象,在王莽的倡导下,从太皇太后王政君到百官,一律吃素,勤俭节约,并献出各自多余的宅邸,又在长安城内新盖上千套民房,专门用于安置流民。此后,王莽的名声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民间,都已接近圣人。

汉平帝又是个短命鬼,王莽这次立的新皇帝只有两岁,也就是说哪怕他不篡位,晚年也“不得不”摄政。此时的王莽已然是大汉假皇帝,这里的“假”字可不是后人给他取的外号,而是代替的意思,当时就叫假皇帝。而民间称其为“摄皇帝”,皇帝自称朕,王莽自称予,也就是说在秦始皇之前是人都可以自称朕、予、吾,秦始皇之后朕成为皇帝专属自称,王莽之后予这个字要比吾更尊贵。

此时的王莽居然继续秉持他一贯的作风,甚至他的另一个儿子,也是他的长子因犯了案子,王莽跟上次一样逼其自尽,这种“为公忘私、大义灭亲”的举动,被朝中官员大书而特书。王莽又在长安新建一万余套住宅,专门免费送给当时全国各地的学者,吸引他们来为朝廷效力。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限制,读书人是很少的,这里所谓的学者就是普通读书人罢了,也就是说在当时只要是儒生就有机会在首都免费得到一套房子。这样一来,天下的读书人都拥戴王莽,致使当时出现了48万余民众集体请愿加封王莽,朝中从上到下公卿大臣共900余人,集体上书给王莽加九锡的现象。两岁的皇帝不可能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就这样作为人臣的王莽,所得到的所有封赏已经到达了无以复加的顶点。

符命,在古代民间就相当于是上天扔给人间的旨意一样,在历代的农民起义中经常用到诸如“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符命。而在王莽这一时期,符命非常之多,动不动哪天就有人在某地捡到或者种地的时候挖到,甚至打鱼的时候捞到各种表现形式不一符命,有石头刻字的、有金箔刻字的、有青铜刻字的,甚至还有直接写在纸上的。本来很明显是打算夺权者制造的“天意”假象,结果由于王莽时期的符命太多,居然值得我们去给这些符命分分类。

我觉得这一时期的符命大致可以分三类,一是王莽授意的,这一类很好理解,只不过为自己的野心找一个借口罢了,毕竟在封建时代,民间对于皇权神授还是很认可的,一下子改朝换代没有充足的认知改变,很难接受;二是依附者自发的,无论是王莽手下的利益集团还是想借此阿谀王莽、加官晋爵的贵族和官员,都会假借上天旨意来发挥自己的文采;第三类比较有意思,因为前两类符命上可能会写着“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之类的隐语,但第三类往往写着“天诰帝符,献者封侯”,这就好玩了,设想一个情景:李三前天刚吃完中午饭,现在又饿了,出门也不一定讨的到,干脆,找张纸找个会写字的写上个符命,送到官府里去,可能,他下半辈子的饭都解决了。当时民间已经掀起了一阵“天命在王莽”的狂热。

王莽离做真皇帝之间,就连一步之遥的距离都不到,自然会有反对者,因为哪怕是全天下都敬仰他、期盼他早日荣登大宝,那些刘氏宗亲也不会愿意。当时出现了三波起兵讨伐的势力,王莽所做的就是,一边派人抵抗,一边整日抱着小皇帝在汉高祖庙里跪地祷告,说现在只是皇帝太小,等他长大了我一定还政于君。结果这些起兵的都不禁打,很快就被朝廷平息了。这给了王莽很大的信心。

之前我们聊了这么多,几乎都是围绕王莽外在表现的个人品行方面,你会发现之前除了王莽做好事之外,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功勋,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其任何大的政绩或者军功,可见当时的朝政总体还是趋于平稳的。在一个平稳的宫廷环境中,去扮演一个勤勉恭俭的尊者是可以的,但对于外面那些手握兵权的刘氏公侯还是战战兢兢,但经过这一次战乱之后,王莽才恍然大悟,如果自己当皇帝,已经无人可挡。

于是他干脆从老太太王政君手里要来了传国玉玺,抱着跑到高祖庙里打了个招呼,回到朝堂带着小皇帝举办了禅让仪式。自此王莽正式称帝,改朝换代为——新朝。

要知道在此之前所有改朝换代的方式只有贵族起义和平民起义两种,比如西周伐商,就是贵族西伯侯起义,比如陈胜吴广就属于平民起义。这次王莽开了一个新的先例,那就是禅让。后来曹丕通过禅让覆灭了东汉、司马炎通过禅让覆灭了曹魏、赵匡胤通过禅让覆灭了后周等等,效法者屡见不鲜。

如果王莽一生都在憋大招,那么称帝后就该原形毕露了,或者大开杀戒、或者贪图享乐。结果还是没有,不仅依然坚持着自己以前的作风,还废寝忘食的展开了一系列新政,之所以说是废寝忘食,是因为当时新的政令下达的速度令基层的官吏和百姓都不知到底该按哪一条行事。

关于王莽篡汉的全过程就聊到这里,留个问题:王莽到底是不是在演戏,如果是,为何能够演一辈子?下一期我们聊王莽新政,或许答案就在这新政里。

评论问答

一位80多岁的老人在种树,邻居家的三个青年说开了风凉话:“要是为了建房子种树还说得过去,可瞧他这么大的年纪还种什么树!一定是老糊涂了。”“老天在上,请问您的这一举动能给您带来什么好处?您必须像圣经中所说的族长一样长寿不老才行。何必要操那份闲心,去关心和您八杆子打不到的未来呢?从今天..

好久以前,有一个很大的村子。在村子的尽头,有一面很大的湖泊。湖水既能浇灌农田,又能处理人畜的饮水问题。以往,这儿是个令人憧憬的地方。但是今后,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了两个残酷的龙魔,住进了湖里。它们中的一个是乌龟精,一个是蛤蟆精。自从这两个妖精住进湖里,它们每年要村里给它们献祭一对青年..

刘夫人是袁绍的老婆,大约袁绍的三个儿子都是她生的。但她跟袁绍一样,都爱小儿子袁尚,所以她和袁绍都希望让袁尚继承袁绍的事业。由于她参与了这件事情,所以她在三国中出场了。刘夫人在问题青年中排名18,是因为她的妒忌和狠毒。在《三国志》的注和演义中,都有大致相似的记载。裴松之在袁绍传的注中..

关于傅士仁这个人,在志中是有记载的。关羽传: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自)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寥寥数语,写出了麋芳和傅士仁叛变投敌的前因后果。演义说两人为关羽前队,..

李傕和郭汜这两个家伙,实在分不出高低。今天重新去读志,总想找出两个人的高下来,最后发现仍然是徒劳。既然如此,就不分高下也罢。英雄记说,李傕是北地人;而郭汜是张掖人,又名多;两个人都是董卓的部下。董卓的军队,实际上就是一个坏人的生产中心。其他如牛辅张济等辈,因为前有董卓,后有郭李,..

演义第72回:玄德引军出迎。两阵对圆,玄德令刘封出马。操骂曰:卖履小儿,常使假子拒敌;吾若唤黄须儿来,汝假子为肉泥矣。刘封大怒,挺枪骤马,直取曹操。这一段写得很有意思。曹操看到刘封出马,就故意激怒刘封,借着骂刘备,把刘封很损了一下。实际上以曹操之精明,之所以要损刘封,也就是因为刚刚..

演义中有两个人死于家人告发。一个是董承,一个是黄奎。而家人告发的原因,都于奸情有关。但董承是自取其祸,黄奎却是祸从天降。害董承的家童庆童,差点因为与侍女云英私通而被董承杀死,因为被关起来逃走,才想到去向曹操告密,以期保全自己。可以说,庆童虽有告发之行为,尚有可恕之处。但害黄奎的小..

写到刘封的时候已经提到孟达。觉得孟达这个人还真不简单。志中没有孟达的传,大约是他经常反复,同时死得又那么难看,陈大哥觉得他没有多少可取之处吧。其实他跟陈大哥和我一样,都是川人。相传川人不出川就是虫,一旦出了川就会变龙。对于这句话,可以姑妄听之,至少我出川八年,就不觉得自己成了什么..

志载,麋芳是麋竺的弟弟。陶谦死后,麋竺带领徐州人到小沛迎接刘备为徐州之主。吕布攻破徐州之后,掳掠刘备的妻子,麋竺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备,并庄园奴客二千人,积存的金银货币全部贡献给刘备,让刘备能够东山再起。刘备投降曹操之后,麋竺被曹操表为嬴郡太守,麋芳也被表为彭城相。这是麋芳在志中第..

关于苗泽,演义上说的也不多,前后就那么两段,提到苗泽的也不过那几句。但演义的魅力所在,就是描摹一个人,寥寥数语,便能够穷形尽像。苗泽的出场虽然不多,但留下的印象,却非常生动。演义首先以一句泽欲得春香,正无计可施,交代了当时苗泽的处境。按照今日的观点,苗泽敢于跟黄奎的小妾谈恋爱,其..

本内容由马谡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王莽篡汉全过程,从五好青年到恭俭官员,再到篡汉自立是一篇由马谡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马谡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7615.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