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是无用的!



1

庄子说: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

所以,有什么用,成了很多人做事准则,也成了衡量的标准。怎么才是有用呢?

在很多人眼里,能赚钱才是有用,能让自己加官晋爵、升职加薪,那才是有用,否则,就都是无用的。

庄子的有个朋友,叫惠子,他种了一种大葫芦,却因为这大葫芦没啥实在的用处,就觉得是废物,摆在那里还会让他心情不好,所以,他把葫芦砸了。

那么大的葫芦,为什么没用呢?

因为葫芦皮又薄又脆,用来装水不行,切开当水瓢也不行。

在惠子眼里,这玩意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他向庄子抱怨:“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可庄子并不觉得葫芦无用,他很唯心,很浪漫,他说惠子笨,有这么大的葫芦,居然不用来做腰舟,浮游江海。


庄子的话,让惠子很不服气,就像他家那棵臭椿树,大而无用,一点实际用处都没有。

原来,惠子还有一棵很大的臭椿树,但既不合规矩,也不中绳墨,在木匠眼里,毫无用处,连看都懒得看。

这种毫无用处的东西,在它身上浪费时间干嘛,他觉得庄子的话就是这样。

可庄子觉得,这棵树虽然没用,但也因此可以好好活着,长成大树,夏天人们还可以在树下乘凉,这怎么能说是没用呢?

人活着,就是为了能像这棵树一样,活得好。

这棵树为什么活得好?

就是因为无用,它不是良材,就没木匠打它的主意,所以能不受伤害的成长,不像那些可以成为好材料的树,要被砍去卖了,这就是它求有用的下场。

同样的,一个人追求有用,想赚钱,他就要为钱而苦,他想成名,就得为名而累,他追求有用,就得为有用所累。

在你拼死拼活赚钱的时候,可能忘了好好享受生活,在你担心自己利益受损的时候,你就得费心维系,等你真正获得了这些东西,你又担心有朝一日会失去。

2

人生在世,要想活着,你不考虑物质,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活着,都需要吃喝拉撒睡。

只看到无用,只追求无用,是不可能活下去的。

在《山木》里, 庄子和弟子在山间行走,看见大树,因为无用而长得大,庄子对弟子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这棵树因为无用而得享天年。

从山里出来,庄子带着弟子前去朋友家,朋友盛情招待,家中有两只鹤,打算杀一只款待庄子,仆人问:一只鹤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一只?

朋友说:杀不会叫的。

离开后,弟子问庄子:山里的大树,因为无用而得享天年,可主人家的鹤,却因无用而死,我们该如何做人?

庄子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在有用和无用之间,顺应道德,随意漫游。


有用,是生之所需。无用,是意之所游。

单纯求无用,人是没法活下去的,所以还是要有点用,就像庄子钓鱼,没钱的时候,回去找人借,他还做过小官员,这些都是有用。

人追求有用,是为了获得生活的需要,可人活着,需要的不仅仅是面包,所以在有用之外,还要追求无用。

无用,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好。

我们所读的书,我们所持的正义,看起来虽然没什么用,但它却让我们的精神更加丰富,让我们灵魂更加饱满,从而获得更好。

这些无用的东西,是让我们在有用之外,获得精神的享受,不被物质奴役,不被有用所困。

3

放眼世间,大多数人都为物质所累。

他们想要更多的物质,就要想让自己变得更有用,这就让人的生活越来越卷,因为当你身边的人都更有用了,而你如果不变得更有用,就会被淘汰。

而他们一旦得到了,就又放不下,担心失去,内卷因此产生。

追求物质,是没有尽头的,有多少都觉得不够,有多少都觉得还差一点,他们担心生病了没钱看,担心出现意外没饭吃,当然,他们也不敢想象自己可以换一种方式活着。

《山木》的《市南宜僚见鲁侯》篇中,鲁王贵为异国之君,却经常烦恼,可是市南宜僚一介布衣,身无长物,却很逍遥,他去见鲁侯,问鲁侯为何忧虑?

鲁王说:我学习先王的治国之道,敬鬼尊贤,事事亲力亲为,不敢有所懈怠,可即便这样,仍然不能免除祸患,这是为什么?

市南宜僚说:您消除祸患的方法太浅薄了,狐狸因为自己的毛皮,即便小心谨慎,也不免遭到祸患,其实它没什么错,可是自己的毛皮却给它带来灾难,如今,这鲁国不就是为您带来灾难的珍贵毛皮吗?

一句话,你把鲁国塞在自己心里,怎么能不忧虑呢?

市南宜僚还告诉鲁君,有一个地方,人们淳朴善良,寡欲少私,生活自由自在,你要是在这里觉得烦恼,那就去那里吧。

鲁王开始担心了,那个地方那么远,我没车没船,怎么去啊?

市南宜僚说,这不是问题,只要不贪恋权势财富,人人都可以去。

解决了一个问题,鲁王的担心却又多出来一个,路途遥远,我没有朋友,没粮食,怎么办?

市南宜僚告诉他: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

减少花费,节制欲望,就可以自给自足,人人都不用假求他人,人人都可以到达。

鲁王就是当今的我们,追求有用,担心各种问题,所以他活得一点都不开心,而庄子想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要想活得开心,就要有点无用之心态。

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都可以享受生活。

可大多数人都不敢,因为他们舍不得,因为他们放不下,因为他们还没有看到“无用”之美好。


4

人活在世间,单纯求有用,人就成了有用的奴隶,活得太累,单纯无用,生活又如同无根之木,以无用之心,做有用之事。

就像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简单点说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有些事情,你做好了就行,至于结果如何,要坦然接受,因为并不是你做了,就能有好的结果。

很多人的烦恼,不是因为物质缺乏,而是因为他们虚荣,他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他们想炫耀自己。

孔子被困在两国之间,七天七夜不能生火做饭,大公任去看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种鸟,叫意怠,它飞得很慢,就像不能飞一样,所以它不会飞在最前面,也不会落在最后面,栖息时也跟其他鸟挤在一起,吃东西的时候不会先吃,所以不会受到排斥。

大公任还讽刺孔子:你用心装扮自己,显示自己的才干,想警醒愚顽之人,你注重修养,想让别人看见自己的污浊,这就是你会被困在这里的原因。

你特意展现自身的优越,就会有人嫉妒你,他们嫉妒你,就会害你,可究其原因,还是你自己害了自己。

人一旦执着于外在的东西,烦恼就会不断,因为外在的东西,今天是你的,明天可能就是别人的,任何人对于它们来说,都只是过客,物质如是,权势如是,名声亦如是。

5

庄子说自己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顺应道德,顺应自然,故而无所用,也无所不用。

他参与这世间的活动,却从不为这些俗事所累。

人家见国王,恨不得把自己装扮得更好,以免丢了面子,可庄子见魏惠王,却跟平时一样,穿着打补丁的衣服。

一方面,是因为他真的很穷,没有更好的东西,但他也不在意,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反正生活只是自己的。

魏惠王看见庄子衣服这么破,问庄子:你怎么如此穷困潦倒的?

庄子也不客气,直接回魏惠王,我这单纯就是穷的,有道德不能实施,是困顿,没钱时穷。

生活在这样的国家,怎么会不困顿,他把文明社会看成是道德的荒漠,有德性的人在这里都会困顿。

事实上,以庄子的才华,要是他追求有用,那是很容易的,但他不愿意,有一次他在濮水钓鱼,楚王派遣使者去找他,想让他入朝为官。

庄子继续钓自己的鱼,还给使者讲了一个故事:楚国有一个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精美的布把它包起来,供奉在神龛上,你说,这只龟是愿意在烂泥中自由自在地游,还是愿意死了把骨头留在神龛上显贵?

使者说:“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说,那你们回去吧,我也愿意这样自由自在地活着。

庄子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他只是不愿意被束缚,该有用的时候,他去钓鱼,去谋生,而无用就是他的心态,无用之心态,就是心里空空荡荡,顺其自然。

这样,你就可以坦坦荡荡做你自己。

6

人们追求有用,因为他们觉得,那可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可什么是有用?

每个人都是由精神和灵魂两部分构成,一个在内,一个在外,而很多人所看到的有用,只兼顾了外在的部分。

学一门技术,那是有用的,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获得物质,获得生活的资本,借此可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如果不考虑灵魂,这当然没有问题,因为动物也将自己照顾得很好,他们只考虑生存和生殖,也一代代活下来了。

但正因为这样,它们是动物。

人不一样,人如果不关注精神,就会被欲望控制,而欲望,是没有尽头的,你的生活明明已经挺好的,但是你和更好的人一比,就觉得自己竟如此差。

怎么办呢?

做些无用之事,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成为自己,比如闲暇时读读书,看看那些经典作品,不会让你赚更多钱,但却可以让你的精神饱满,从而活得更好。

有些东西看似无用,但却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因此活得更加有滋有味。

有用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活着,但有些无用的东西,却能让我们活得像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木偶,一架机器。

庄子是一个奇葩,在举世皆求有用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无用的世界,在人人都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时候,他告诉我们,你可以不成功。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一个人活得好不好,不是看他有多大的名声,不是看他有多少财富,而是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对自己满意。

评论问答

世人皆有爱美之心,尤以女子为甚。为了脸上多几分悦人悦己的好颜色,一边对那些高档化妆品趋之若鹜,一边又对其居高不下的身价频频咂舌,骂其掏空了自己的腰包。倘若有这样一位女孩,她同样爱美成痴,整天什么也不干,就待在家里往镜子前一坐,成天往脸上涂抹世界顶级奢侈化妆品兰蔻,那你猜猜,她将来..

2000年时,汪海还是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学生。那一年他第一次接触网络交易。然而几年后,这个26岁的年轻人在合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了自己的网络公司。他创办的合肥论坛已经成为安徽第一人气社区、中国最成功的区域论坛之一。8元钱的赢利汪海在上学时是个穷孩子。当时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才60..

话说庄子有一次到楚国去,他瞥见路旁有一个裸露空枯的骷髅。那时他也不知是受到一种什么思想意识的支配,就用手中的马鞭敲了敲那骷髅问道:先生是因为贪生背理,才到这种地步的呢?仍是国家败亡遭到刀斧的砍杀而死于战乱的呢?是行为上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玷污爹妈、羞辱了妻儿而自杀的呢?仍是在饥寒..

她是美女,创业被骗,自杀被救之后,人生大逆转!这是一个比电影还精彩的真实故事!人生,会在哪里转弯,转弯之后,会遇见谁,会发生什么,有时完全出乎你的预料。曾经追求者排长队,美艳如花,如今却一整天不洗脸不刷牙,反而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女神”。她是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你能相信,这组图里画..

100句富有哲理的人生格言1、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2、哲人无忧,智者常乐。并不是因为所爱的一切他都拥有了,而是所拥有的一切他都爱。3、泪水和汗水的化学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为你换来同情,后者却可以为你赢的成功。4、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弯腰。5、每个人..

一个吝啬的人聚敛了许多钱财,但不知把它们存放在哪里为好。吝啬和无知可能是伴侣,为选择保管钱财的事他大伤脑筋。他觉得财富时刻在诱惑着他, 假若把钱留在家里,这笔钱一定会因使用而少下去,这就如同自己偷盗自己的钱财一样。他就是把自己的钱看成是监守自盗,真为他有如此的糊涂认识而感到惋惜, ..

尊敬别人的人,同样会受到别人的尊敬。正像站在镜子前面一样,你怒他也怒,你笑他也笑。一位在纽约任教的老师决定告诉她的学生,他们是如何重要,来表达对他们的赞许。她决定采用我所提倡的一种作法,也就是将学生逐一叫到讲台上,然后告诉大家这位同学对整个班级和对她的重要性,再给每人一条蓝色缎带..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

翻开历史看看,整个的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间或有两个字的,但这些人,有的是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有的是乳名,如刘盆子、郑小同;有的是以字行世,如黄承彦、苟巨伯。知识分子、官员、显要是找不出双字名的。这真..

2005年5月的某一天,我在家里上网,在SOHU社区看见那张帖子--《比贞操更可宝贵的东西》。写帖子的女孩子说:在遇见歹徒想要强暴我们的时候,如果实在无法挣脱,那么应该拿出一个避孕套,请求他使用。如果实在没有保护措施,要先保护自己的生命以及器官,事后去医院做全身检查并立即服用紧急避孕药。因..

本内容由发布在云修行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庄子:人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都是无用的!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云修行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0434.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