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养子秦朗,被曹叡费心培养的辅政大臣,却被司马懿取代


曹操有一个养子叫做秦朗,秦朗这个名字在后人看来可能不太响亮,但是在三国时期可以说是曹魏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度被曹叡视为托孤大臣之一,但是后来因为孙资、刘放的干涉,被司马懿所取代。如果没有这个变动,秦朗在历史上的影响力应该更大。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秦朗这个人物。

秦朗被曹操收养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按照史料上的记载,曹操有三个养子——曹真、秦朗、何晏,秦朗和何晏的情况非常类似,都是曹操纳娶一个妾室,妾室又带着儿子。曹操对他们也比较好,收养他们为养子,给他们锦衣玉食的待遇。何晏的生母是何进的儿媳尹氏,而秦朗的生母则是秦宜禄的妻子杜氏。

说起来在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秦宜禄是吕布的部将。当时吕布派秦宜禄到袁术那里,大概秦宜禄本身也比较有才能,袁术渴望人才又行事霸道,把秦宜禄留在寿春,又给他娶了汉朝宗室女为妻子。杜氏就在下邳待着。

在曹操和刘备围攻下邳,马上就要攻破城池的时候,关羽以没有子嗣的理由,请求能够纳杜氏。曹操本来同意。后来关羽又提了一遍,曹操心里琢磨,大概杜氏长得确实是比较漂亮。下邳城破后一看果然如此,曹操就自己纳取杜氏了。秦宜禄和杜氏的儿子秦朗也被曹操收养起来。

秦朗和何晏经历类似,但是性格不同。何晏行事张杨,在意名望,衣服规格追求华贵,秦朗则小心谨慎。对秦朗和何晏,曹操都比较喜爱,不过可能更加喜爱秦朗一些。曹操经常表现出自己对秦朗的喜爱,多次对宾客说:“世上还有别人像我一样喜爱假子的吗?”

虽然曹操很喜爱秦朗,但是他也没有像对曹昂、曹丕、曹植乃至曹真那样,给秦朗在政治、军事上表现的机会。当然何晏也没有得到。曹操对何晏、秦朗毕竟还是中隔一层。何晏的高调和名望让曹丕和曹叡都不满意,曹丕对何晏的态度最冷硬,曹叡也不重用何晏。而秦朗则不同。秦朗在曹操、曹丕时期“游遨诸侯间”,没有受到猜忌。等到曹叡时期,秦朗更是成为曹叡的心腹。

秦朗在政治、军事上的表现秦朗在《三国志》当中没有传记,在《魏略》当中有传记,不过是被归于“佞幸”的行列。由此就可以看出他与曹叡的关系之亲密。在曹叡时期,秦朗被任命为骁骑将军、给事中。每次皇帝车驾出入的时候,秦朗总是随从左右。曹叡与秦朗关系亲密,和秦朗对话的时候多称呼他的小名——“阿稣”,经常给秦朗赏赐,给他在洛阳中大起宅邸。其他人看曹叡如此重视秦朗,也纷纷巴结秦朗。

曹叡对秦朗不仅仅是单纯的宠爱,更愿意帮助秦朗培养在政治、军事上的资历。秦朗不注重浮名(曹叡非常厌恶、忌惮名士,尤其是名士掌握话语权以及借此控制人才仕进的情况下);作为曹操养子勉强算是曹魏宗室,对曹魏的忠诚度可以保证;但又并非近支宗室(其实相对于曹丕而言,曹叡时期对近支宗室的态度已经有所松动),不可能威胁下一任皇帝。所以在曹叡看来,秦朗是一个很合适的辅政大臣的人选。

所以曹叡很重视对秦朗的培养,给他积累资历。在曹魏青龙元年(即公元233年),鲜卑大人步度根与轲比能暗通款曲。步度根和轲比能是两支鲜卑势力。当初代郡乌桓能臣氐反叛,与步度根的哥哥扶罗韩和轲比能联合,轲比能趁机消灭扶罗韩,吃掉扶罗韩的军队,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率领残余归附轲比能。这让步度根对轲比能非常不满。加上步度根偏向于曹魏,而轲比能一直对曹魏阳奉阴违,两家经常开战。

结果在青龙元年的时候,轲比能引诱步度根一起反叛曹魏,承诺和亲冰释前嫌。并州刺史毕轨出兵威慑轲比能,结果反而导致步度根内心疑惧,另外毕轨的军队也被轲比能部击败。于是步度根接受轲比能的拉拢,一起反叛寇边。曹叡命令秦朗率领中军讨伐,秦朗顺利完成任务,轲比能、步度根败走,泄归泥投降曹魏,步度根被轲比能杀死。

在次年曹魏青龙二年、蜀汉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秦朗又一次得到树立军功的机会。诸葛亮率领大军进攻关中,开启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孙权也发动军队进行大规模的北伐,三路超过十万大军北上进攻合肥、襄阳、广陵等地。在权衡之后,曹叡还是更加重视东吴的威胁。曹叡亲自率军支援合肥,又派征蜀护军秦朗率领两万军队支援司马懿,令司马懿坚守勿动。虽然秦朗在这次战役中表现不突出,但也毕竟抵挡乃至耗死诸葛亮,也能在功劳簿上加一笔。

秦朗被司马懿取代曹叡儿子都夭折,只能以养子曹芳作为太子。曹叡病重的时候,也为曹芳敲定好托孤大臣的人选。其实在曹叡的计划当中,并没有司马懿这么一号人物。事实上从司马懿在曹叡一朝的仕宦经历来看,曹叡对司马懿并不信任(尽管司马懿被曹丕视为曹叡的辅政大臣)。相对于司马懿这个三代老臣,士大夫的代表,曹叡更相信曹魏宗室,甚至是近支宗室,这与曹丕完全不同。

曹叡最早设定的托孤大臣人选分别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以及秦朗。从这一水的夏侯氏、曹氏子弟就能看出在曹叡心中的偏向。夏侯献出身夏侯氏,秦朗是曹操养子,曹爽、曹肇分别是曹真、曹休的儿子。而曹宇不同,他正是曹操的儿子。曹叡以曹宇为辅政大臣之首,这在曹丕一朝中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

曹叡的这种布置引起孙资、刘放的不满。两个人作为中书令、中书监,处于政治权力中枢,影响力非常大。孙资、刘放与夏侯献、曹肇等人不合,当然不想让他们成为辅政大臣。另外权重都掌握在曹魏宗室的手中,或许也不是孙资、刘放想看到的。于是二者坚持劝说曹叡更改名单,以曹爽、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后来甚至是拿着曹叡的手写诏书。最后曹叡去世,曹芳即位,曹爽、司马懿两个人辅政,秦朗也就在曹魏的政坛中消失不见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

评论问答

诸葛亮死后几年里,蜀汉对魏国只采取守势。魏国的势力强大起来了,但是它的内部却发生了动乱。魏国的大将司马懿,出身大士族地主。曹操刚刚掌权的时候,曾经征召司马懿出来做官。那时候,司马懿嫌曹操出身低微,不愿意应召,但是又不敢得罪曹操,就假装得了风瘫病。曹操怀疑司马懿有意推托,派了一个刺..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公元1572年,穆宗死去,太子朱翊钧即位,就是明神宗。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明神宗即位后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张居正根据穆宗的嘱托,真的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辅导年才十岁的明神宗。他编了一本有图有文的历史故事书,叫做《帝..

毕沅是清朝乾隆年间大臣,为乾隆二十五年状元。毕沅的这个状元头衔,有“最幸运状元”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呢?乾隆二十五年,已经通过中举进入仕途的毕沅,在这一年参加了会试考试,并且榜上有名,进士及第。但是到底能排在什么名次,是否能进入前三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

周忱是明朝大臣,进士出身,于理财方面小有名气。后来为工部右侍郎之时,主管江南赋税事宜。江南有“鱼米之乡”之称,所以可以说是明朝赋税的重要征税区域,江南的赋税承担着官僚、勋贵的巨额俸禄支应。所以江南的赋税,在明朝财政收入上地位有多重要可见一斑。虽然江南素来富足,但是因为赋税沉重的关..

三国魏武帝曹操东临碣石,写下了一首大气磅礴的《观沧海》,千古传唱。相传他写这首诗的前后,还有一段故事呢。那天,曹操东巡来到秦皇岛的碣石边,见到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情特别舒畅,顿时诗情大发,挥笔写下了名篇《观沧海》。写完后,他抚须大笑,特别满意自己的神来之笔。乘着雅兴,他沿着海岸东游..

曹操是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亳音bó)人。他父亲曹嵩,是个宦官的养子。曹操从小聪明机灵,办事能干。当时有一个名士叫许劭(音shào),善于品评人物。曹操年青时候,去请他评论。许劭说:“你这个人呀,如果在太平时代,可能成为能臣;要是在乱世,你会成为奸雄。”曹操二十岁那年,当上了洛..

必羽,字云长,本字永生,并州河东解县人(今山西运城市)。他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五虎大将之首。他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有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

三国时英雄辈出,也冤案多多。发生在号称仁慈之主刘备身上的一桩饱食人肉宴的大案可说是千古奇冤,令人惊叹的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老夫子以平铺直叙的笔法描写了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号称仁慈之主的刘备与其谋士孙乾饱食人肉宴后,得知真情,不但不对死者之死抱以丝毫同情态度,惩罚凶手,反而禀明丞相..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其实,曹操不是不想当皇帝,只是前车之鉴,使他不敢登上这个王位罢了。汉献帝刘协这一生,过..

张居正,(1525一1584),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大明王朝从朱元璋称帝建国开始,经过了两百多年的凤吹雨打,到了嘉靖年间的时候,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

本内容由王振发布在历史人物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曹操养子秦朗,被曹叡费心培养的辅政大臣,却被司马懿取代是一篇由王振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人物内容历史,支持王振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1673.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