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涉茶诗中的茶道精神


黄庭坚一生对茶情有独钟,饮茶已成为他陶冶性情、寄托怀抱、滋润心灵的方式。如其《煎茶赋》所言:“宾至则煎,去则就榻。不游轩后之华胥,则化庄周之胡蝶。”无论是梦游华胥国这样的理想境界,还是化身于庄生蝶梦的思理之中,黄庭坚的精神都在饮茶后涤荡升华。黄庭坚言:“诗者,人之情性也。”(《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他的涉茶诗就是将其精神修养和人生追求渗透在茶饮文化之中,体现出茶道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精”“俭”的文化传承
陆羽在《茶经》中提出:“(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性与人性在品饮中契合,行事、立德之中,“精”“俭”各有侧重,但都是茶道精神的精华。关于“精”,《说文解字》解为:“精,择米也。”茶文化中,“精”在其本义上又有引申,既含有品性上的细腻、纯洁之意,如唐人裴汶《茶述》中言:“其性精清,其味浩洁”;又包含制茶和茶艺过程的讲究。无论陆羽《茶经》中“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可末而精者”,还是裴汶《茶述》中“今其精者无以尚焉……至精之味或遗也”,还是明人张源《茶录》之“茶道”言:“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均可见 “精”与茶制造、品饮的关系。
黄庭坚传承了茶道中“精”的两方面内涵,其涉茶诗体现了诗人饮茶在品性和技艺上的精细追求。饮茶择水,黄庭坚偏爱井泉活水,重视水的甘甜,他笔下提及过“大明泉”“谷帘”等各种好水。茶品上有“半挺”“壑源”“紫琳腴”“双井”“顾渚”“黄芽”“曾坑”“宝云”等,还有按研茶次数和采摘时间提及的“十六水拣芽”“雨前茶”“谷雨茶”。“玄璧”“苍龙璧”“苍璧”“双龙璧”“密云龙”这些北苑贡茶也被多次提及。茶品名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诗人品饮的讲究。
此外,黄庭坚对碾茶、茶水烹煎也体会得细致。他在《和知命招晁道夫叔侄》中言:“茶须亲碾试,酒可倩行沽”,强调要亲自参与碾茶、点茶与烹试。无论在黔州时期写给王补之的书信《与王泸州书》,还是在戎州时期写给王子厚的书信《答王子厚书》,黄庭坚都很详细地介绍了碾茶注意事项及注汤要领。涉茶诗《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烹三首》就集中体现了黄庭坚茶道的“精细”思想:
要及新香碾一杯,不应传宝到云来。
碎身粉骨方余味,莫厌声喧万壑雷。
(其一)
风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
深注寒泉收第一,亦防枵腹爆乾雷。
(其二)
乳粥琼糜雾脚回,色香味触映根来。
睡魔有耳不及掩,直拂绳床过疾雷。
第一首,谈碾茶的作用和诀窍:首先,碾茶要趁“新香”;其次,碾茶要“细”,要下功夫才能把茶香、味发挥出来。第二首,谈煮水的要诀:首先,要有耐心不能催;其次,用“小鼎”煮水,正如蔡襄《茶录》“汤瓶”云:“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可见煮水的茶鼎、茶瓶皆宜小;再次,把握候汤时机,应“鱼目蟹眼连绎”为最佳,谨记水不能烧干,“亦防枵腹爆乾雷”;最后,用水以“寒泉”为佳。第三首,谈点茶与茶之功效:注重茶的色香味形,若茶乳能形成“雾脚”则极佳,宋徽宗《大观茶论》“点”云:“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旋而不动,谓之咬盏。宜匀其轻清浮合者饮之。”如今,武夷岩茶和发酵较重的茶在汤面上也会形成白色茶雾,虽此茶雾与彼茶雾不同,但皆是茶人所欣赏的。关于茶的功效则谈到能沉“六根”让人静和驱睡。
“俭”一直是茶文化的精神,晋人杜育在《荈赋》中说:“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8]961强调以就近取材的陶器为茶器,以葫芦为瓢斟茶,这都是极“俭”的作风。房玄龄《晋书》中记载魏晋时期士人饮茶:(桓)温性俭,每宴惟下七奠盘茶果而已。
谢安尝欲诣(陆)纳,而纳殊无供办。其兄子俶不敢问之,乃密为之具。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客罢,纳大怒曰:“汝不能光益父叔,乃复秽我素业邪!”于是杖之四十。
无论桓温还是陆纳,茶宴唯有茶果而非荤腥盛馔,他们以此与当时奢侈的社会习尚相区别。到唐代,陆羽亦提出“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暗澹”。俭,既是俭约,亦是俭德。黄庭坚传承了以俭为尚的精神。至迟在东晋初年,一种以茶为中心,以茶代酒兼有面食与果品的茶宴产生。宋代茶宴更加兴盛,并且形成客人到时饮茶,离开时饮汤的礼仪。《萍洲可谈》载:“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汤取药材甘香者屑之,或温或凉,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并且茶宴常与酒宴相结合,形成茶、酒、汤、歌舞融合的盛大宴席,常伴有斗茶、分茶等茶艺活动,还促生众多酒词、茶词、汤词。在黄庭坚现存的《看花回》(夜永兰堂醺饮)、《定风波》(歌舞阑珊退晚妆)这类茶词、汤词中都描绘了他参加这种宴会的情景。黄庭坚的行书《茶宴》就记录了他元祐四年(1089)参加绩臣殿茶宴的经历。黄庭坚涉茶诗中同样有描写他参与茶宴的热闹场景:“石鼎香浮北焙茶,洪炉壳爆宣城果。陆珍海异厌下箸,别索百种烦烹和。仆奴睥睨费呼叱,主人爱客无不可。”(《宣九家赋雪》)然而,与热闹相对比的是黄庭坚的私人茶席,他独自品茗,或与二三好友相伴,环境清雅、食物简朴,就近取材成为突出特征,如“斋余睡思生汤饼,红颗分甘惬下茶”(《谢陈正字送荔枝三首》其二), “北焙碾玄璧,谷帘煮甘露。何时临书几,剥芡谈至暮”(《和答外舅孙莘老》),“井寒茶鼎甘,竹密午阴好。瓜尝邵平种,酒为何侯倒”(《与胡彦明处道饮融师竹轩》),“自携鹰爪芽,来试鱼眼汤。……盘餐取近市,厌饫谢羶羊”(《同王稚川晏叔原饭寂照房得房字》)。无论荔枝、芡实果、自种的瓜果,还是“取近市”“谢羶羊”的食物,都体现出雅致、俭约的文人茶席气息。
 “澹然”的心性追求
 “澹然”是一种宁静、恬淡的气韵,“养心中之澹然”也是儒释道三家皆追寻的境界。老庄哲学强调自然无拘束,无论《道德经》中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还是庄子倡导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都主张摆脱羁绊,任性自然,淡泊适意。庄子在《刻意》篇中更言:“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儒家思想虽有积极入世、克己复礼的一面,但“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上》)体现的仍是澹然中全身而退的人生理想。至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下》),在礼乐理想中亦有和谐、澹然之气。于恬淡安逸、顺应自然、随遇而安的境界中向本心寻求清净的禅宗更是中国士大夫的佛教,浸染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思想。六祖慧能言:“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静闲适,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在儒释道思想融合的宋代文人笔下,“澹然”也是他们的内心需求,苏轼在《祭陈君式文》中言:“去黄而归,即安丘园。澹然无求,抱洁没身。”张孝祥《和如庵》言:“飞蛾扑扑误占灯,火色何人要上腾。我已澹然忘世味,蒲团纸帐只依僧。
黄庭坚在《与王雍提举》《黄几复墓志铭》《跋亡弟嗣功列子册》中曾分别叙述过儒、释、道三者的相通一体性。他也反复强调修养心性的重要,“养心去尘缘,光明生虚室” (《颐轩诗六首》其六);“心者气之君,气者心之将。君之所忾,将应如响。心渊如渊,气得其养”(《养浩堂铭》);“期于名者入朝,期于利者适市,期于道者何之哉?反诸身而已”(《松菊亭记》)。黄庭坚的儒道心性思想受舅父李常、岳丈孙觉的影响较大。他继承了李常以诚立身的处世原则,学习“孟子”“易学”思想中对自身修为的审视和对内在心性世界的充实。孙觉则在更多方面给黄庭坚以启发。黄庭坚在《黄氏二室墓志铭》中说:“初庭坚年十七,从舅氏李公择学于淮南,始识孙公,得闻言行之要。启迪劝奖,使知向道之方者,孙公为多。”嘉祐三年(1058)孙觉在《众乐亭记》中说:“夫无情然后可以待有情,无情之至,则有情者皆为之役。山水之乐,不几于无情者与?……夫惟至乐,无假于外。彼皆未能无忧于中,故假于外而后乐也。盖君子出处,不累于心,而忧乐两忘矣。”这里不假于外物,强调内心平静无忧的“无情”实则与李白《月下独酌》“永结无情游”,苏轼《蝶恋花》“多情却被无情恼”一致,都是《庄子·德充符》中因循自然,不受外物干扰的“无情”思想的体现。
黄庭坚生于禅宗圣地,一生广交禅门人士,《五灯会元》记载其为临济宗黄龙心禅师法嗣。临济宗作为南宗禅的一支,强调的是顿悟本心,不向外求佛。六祖慧能说:“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黄檗希运是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的老师,他的禅理主要是继承马祖道一“此心即是佛心”的思想,集中在单传心要上。《五灯会元》记载黄庭坚在木樨花香中顿悟“吾无隐乎尔”的智慧,是他在境中感悟到世间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能否感知在于自己的心是否体会到。就如他在《与王周彦书》所说:“三十年来,心醉《易》中,自从解此一句,遂不疑。老聃、释氏许多文字,但就自己求之。
黄庭坚将儒释道三者的心性思想融会贯通。他在绍圣元年的《杂诗》中云:“迷时今日如前日,悟后今年似去年。随食随衣随事办,谁知佛印祖师禅”,表达自己迷、悟人生,随心随缘的感叹。他的涉茶诗有对人生如梦的认知,“薰炉茶鼎偶然同,晴日鸦啼柿叶风。万事尽还麴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杂诗七首》其五),常表现出一种“澹然”的心性追求。他说:“急呼烹鼎供茗事,晴江急雨看跳珠。是功与世涤膻腴,令我屡空常晏如。安得左轓清颍尾,风炉煮饼卧西湖”(《谢黄从善司业寄惠山泉》);“翕翕一日炎,耽耽万年永。四海仰首观,顷复归根静。……性不耐衣冠,人门疏造请。煮饼卧北窗,保此已侥幸”(《次韵答晁无咎见赠》);“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双井茶送子瞻》)。
黄庭坚涉茶诗除直接表达“我梦江湖去,钓船刺芦花”(《次韵张仲谋过酺池寺斋》)的人生澹然之梦,也常于澹然之景中渗透情怀。静景、美景让人更易深化思想、反观身心,如《题息轩》:
僧开小槛笼沙界,郁郁参天翠竹丛。
万籁参差写明月,一家寥落共清风。
蒲团禅板无人付,茶鼎薰炉与客同。
万水千山寻祖意,归来笑杀旧时翁。
“沙界”,佛教语,在诗中指寺院。屋外郁郁翠竹,在月色洒照下,自然界的声响高高低低。无需坐禅,诗人和朋友喝着茶,在大自然喧闹的“静”中感受清风,感受寂寥。这段描写很符合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言,品茶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清、和、澹、静”。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香喝茶,自能得一番禅悟。所以诗最后说,何必要万水千山去寻祖师意,实在徒劳,所有的智慧其实就在身边,只在是否用心领悟。
 “本真”的文士风流
所谓“文士风流”实为士人气质在言谈、举止、趣味等方面的外在表现。饮茶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艺术和精神文化。在唐代,大多王公朝士参与其中,“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到宋代,饮茶因包含有礼仪、技艺、谈吐、社交等多个层面的意义,更成为文人士大夫喜爱的风雅行为,体现着文士们的“风流”韵味。
融文人、茶人于一身的黄庭坚在茶道中体现着他“本真”的气质。“真”是自然,是未经改造和修饰的本来面貌。老子认为“质真若渝”。庄子言:“谨修而身,慎守其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黄庭坚的《写真自赞五首》,有他对自我人生的一番思考:“若余之于山泽,鱼在深藻,鹿得丰草。伊其野性则然,盖非抱沉陆之屈,怀迷邦之宝”(其一);“如鲁直者,欲寡过而未能,以傲世则不敢。自江南乘一虚舟,又安知乘流之与遇坎者哉”(其二);“或问鲁直似不似汝,似与不似,是何等语。……鲁直之在万化,何翅太仓之一稊米。……颀颀以富贵耽毒,而耽毒不能入其城府;投之以世故豺虎,而豺虎无可措其爪角”(其三);“道是鲁直亦得,道不是鲁直亦得。是与不是且置,且道唤那个作鲁直。若要斩截一句,藏头白海头黑”(其四);“似僧有发,似俗无尘。作梦中梦,见身外身”(其五)。黄庭坚率真地描画了自己的人生观、内心世界与追求。其一在与王维的对比中陈述自己的自然本性与不足。其二、其三叙说自己不汲汲于富贵,不通达于世故,凡事尽本真本我而已。其四借禅宗公案“藏头白海头黑”隐含了对自身的透彻认识。一个人,是与不是,都是真我,有如禅宗公案中的“离四句、绝百非”,本没有答案,何必要问得透彻。其五虽是禅语,但又何尝不是自我的深刻审悟。
茶道也将“真”作为至高境界。唐代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说:“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饮茶能保真、守真、养真。黄庭坚一生,饮茶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他在涉茶诗中渗透着饮茶人生的真性情:在叶县怀抱难以施展时,想到要休官携茶去赶集,“几时得计休官去,笋叶裹茶同趁虚”(《辱粹道兄弟寄书久不作报以长句谢不敏》);在京城与师友相伴,酬答谐谑,体悟茶道,如《答黄冕仲索煎双井并简扬休》;晚年颠沛流离时心境日趋平淡,茶悟人生,“平生三业净,在俗亦超然。……松风佳客共,茶梦小僧圆”(《题默轩和遵老》)。
黄庭坚饮茶时对“真”的追寻渗透在茶艺的方方面面。首先,品鉴、分辨茶叶强调去伪存真,如《谢王炳之惠茶》。其次,煎水、烹茶难离“真”味,如《煎茶饼》由煎水想到朋友间的交往情谊,自是真性情之人。烹茶时,黄庭坚更看重的是品饮茶叶不添加香料,保其真味、原香,如“鸡苏胡麻留渴羌,不应乱我官焙香”(《以小团龙及半挺赠无咎并诗用前韵为戏》)。再次,茶器追求自然本真无雕饰。黄庭坚涉茶诗中提及的茶器极为丰富,有茶鼎、竹火炉、茶瓯、茶盏、茶碗、石钵、铜瓶等等,但所有的茶器都没有过多的装饰,诗人也没有刻意去追求建窑名盏。如其涉茶诗《答许觉之惠桂花椰子茶盂二首》和《以椰子茶瓶寄德孺二首》描写了他日常之茶盂、茶瓶,“硕果不食寒林梢,剖而器之如悬匏”,“炎丘椰木实,入用随茗椀”,皆为椰子材质,本身就极为简朴天然,与杜育《荈赋》的就近取材一脉相承。诗中说因为要远行去重物,不得已将随己二十年的椰子茶瓶转送友人,“携持二十年,煮茗当酒肴。我今御魑魅,学打衲僧包。聊持坚重器,遗我金石交”(《以椰子茶瓶寄德孺二首》其一)。诗人不得已将跟随二十年的茶器转送好友,亦是其真性情的体现。
黄庭坚饮茶对“真”的追求,还在于茶要与兴趣相投、性情纯真的人一同饮,才是乐事。黄庭坚在《戏答欧阳诚发奉议谢余送茶歌》中说:“老来抱璞向涪翁,东坡元是知音者。苍龙璧,官焙香。涪翁投赠非世味,自许诗情合得尝。”与文情相合、同德同趣的人共饮能达到一种世俗超越。
在黄庭坚现存作品中,虽然他在《薄薄酒二章》中说“薄酒一谈一笑胜茶”,“薄酒终胜饮茶”,但现实是他创作于元丰四年(1081)的《和七兄山蓣汤》言“已觉尘生双井碗,浊醪从此不须持”,誓言喝茶戒酒。元丰七年(1084)黄庭坚作《发愿文》“愿从今日尽未来世,不复饮酒”。从此茶成为黄庭坚生活中最重要的饮品,他在须臾不离茶的生活中领悟、传承茶道,追求茶学至美的境界,流露至高的心灵感悟。
评论问答

余秋雨是著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李嘉诚口袋里的一枚硬币滚落到一个角落里,他弯腰去拾,却没有拾到。一旁的门童为他拾起,恭敬地放到他手里。李嘉诚给了100港币的小费作为酬谢。旁人问起,李嘉诚说:“硬币若不拾起,便没有用处;拾起,我还有用。100元钱对他来说也是有用的。钱的作用不在于聚敛,而在于使用。”这还..

婉婷,是一个活泼、善良、充满阳光灿烂的美丽姑娘,从小喜欢唱歌跳舞,由于父母下岗,家中经济拮据,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多年之后,命运的不幸再次降临到她的身上,已为人母的婉婷患上了尿毒症。婉婷平时除了工作之外,每周还必须去医院做透析治疗三次。就这样,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她坚持..

日本文人对于黄庭坚的崇拜来已久。书法自然是原因之一,《经伏波神祠》《李白忆旧游诗草书卷》《史翊正墓志铭》和《砥柱铭》,都曾被日本国立、私人博物馆所收藏。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中新社澳门3月27日电 (记者 龙土有)3月27日,澳门路环叠石塘山妈祖文化村旌旗招展、锣鼓齐鸣,施琅将军馆落成揭幕仪式在此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澳门中联办副主任严植婵、外交部驻澳门特派员公署特派员刘显法、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办公室主任何钰珊、澳门文化局局长穆欣欣等嘉宾出席了揭幕仪..

被很多人视为精神导师的王阳明,他的“心学”到底有多厉害?文/无计读书1508年,这是一个神奇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的事情。从全球的范围来看,大明帝国的刘瑾创建了臭名昭著的内厂;西班牙人把非洲的尼格罗人运到西印度群岛作为奴隶,美洲“黑奴”从此开始;在欧洲,神圣的罗马帝国进攻威尼斯..

“在你心里,你觉得是父母好,还是神好?”帮教人员问陈茜。“我觉得神好!”陈茜回答。父母在一旁听到陈茜这番回答,泪流满面,已经年近古稀的他们不明白女儿到底怎么了。2009年8月初,沿海城市湛江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太阳好不容易从云的缝隙中倾射出光线,湿漉漉的草地反射出绿盈盈的光晕,雨后的..

世界著名的近代科学家、力学奠基人,并在数学、光学、天文学诸领域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牛顿(1642—1727年),在50至51岁时,曾一度突患精神失常疾病,直到两年后才逐渐恢复正常。为什么牛顿会突然患精神失常疾病呢?发病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科学家对此病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索,但无法作出科学的..

本内容由发布在诗词雅言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黄庭坚涉茶诗中的茶道精神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诗词雅言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086.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