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崇祯帝真的藏了很多“私房钱”,且不愿拿出来补充军饷吗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

这时候的北京城已然寒风凛凛,路有冻死骨已经不是新鲜事,连续的兵祸加瘟疫,已经让这个城市的精神先于躯体而泯灭,一切都在等待着结束。

这时候一个名叫赵士锦的年轻人奉命担任工部营缮司的员外郎。他上任以后,首先接管的是皇朝的国库之一——节慎库。这个国库的储存如何呢?

“…新库中止二千三百余金。老库中……只千余金…外只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贮书办处,为守城之用。”

加在一起,一共四千二百多两。

守卫的老军告诉赵士锦说:“万历年时,老库满,另置新库。新库复满,库厅及两廊俱贮足,今不及四千金”。

这一段画面极为贴切地反应了明朝末期的财政现实,被详细地记录在了赵士锦的回忆录《甲申纪事》里,而这段画面也因此被人所熟知。

上图_ 明末农民起义

很显然,国家已经极端贫困。在财政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且不说与满清、农民军作战,就是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都成了个问题。因此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选择向诸位大臣“劝捐”——希望大家捐款救国。

可大臣们的反应相当消极、乃至滑稽:

除了太监王永祚、王德华、曹化淳各捐五万两以外,朝中官员大多发挥铁公鸡精神,比如内阁次辅魏藻德捐款五百两(这还不如不捐)。更有趣的是国丈周奎,死死不肯捐款,女儿周皇后拿出五千两让他做表率,他却从中克扣了两千、拿出剩下的三千两捐出。

皇帝岳丈、文臣领袖如此表率,其他大臣可想而知?所以北京城的高官们,一改日常行为规律,出门不再乘轿子,穿衣服也要破破烂烂,更有趣的是在自家大门写上“此屋出售”四个大字,以示自己“毁家纾难”。与其说是做给崇祯帝看的,倒不如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自娱自乐。

崇祯不会相信他们没钱——就像他们不相信崇祯没钱一样。历史的践行者李自成已经为我们证实,这些大臣确实非常有钱。

但似乎从崇祯时代开始、直到现在,崇祯皇帝“内帑私藏甚多”的声音也从未销迹,甚至成为主流。

这个说法从何而起?

上图_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年—1644年)

最初的版本,大抵在李自成离开北京时流传开的。在张岱先生的《石匮书后集》中有这么一处记载:“贼大驱骡马与骆驼载金银往陕西,旧有镇库金银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皆五百两为一锭。”《明季北略》中也几乎相同:“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每驮二锭,不用包裹。”

简单计算一下,单单白银一项大约是185万万两。这是个什么概念?清初康熙中期,整个清政府财政收入约为四千万两白银一年——要收四百六十多年才够这一笔,总之这个数字我是不信的。

上图_ 《明季北略》是由计六奇编写的书籍。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

上图_ 《明季北略》是由计六奇编写的书籍。记载明万历至崇祯时期北方地区史实的史书。

另一个盛传的版本,认为白银为三千七百万两,倒显得更贴合实际。持有这种说法的,有杨士聪。他的《甲申核真略》中说“内有镇库锭,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

白银的大量流入是在嘉靖初年才开始,而白银缴税则在万历初张居正改革以后,此前尤其是洪永年间,缴税大多为实物税、市面流通多为铸钱。而正式迁都北京是在永乐十八年,也就是说永乐时代,北京作为首都只有四五年的时间,这个时间段要收取足够的白银来铸作这些五百两的大型银锭,很是困难。

上图_ 张居正改革

第三个版本还是赵士锦的《甲申纪事》,里面提到:“闯破城后,日以内库银骡车运至西安。见其锭上有凿万历八年字者,闻内库银用至万历七年止,八年以后俱未用也。”

这就有点不现实了。真正推行大规模白银征税的、正是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施行以后,此后才有源源不断的白银被输送进来。而万历八年,一条鞭法施行才七八年,在此以前收取的白银,竟然连战乱、饥荒、瘟疫并发的明末都用不完,不合乎常理。

比如具备超常聚敛能力的万历皇帝,在开矿的加持下:万历二十五年入18140两、二十六年入149239两、二十七年入533164两,年均二十五万多两,这是相当高的收入。而明朝从抚顺之战到广宁之战四年间的军费即高达三千万两,其中多由内帑出;而光宗一登基就用内帑赏赐九边二百万两;并且内帑包括京师武官以及宫殿修缮的费用。要说内库“(万历)八年以后俱未用也”,着实不可信。

上图_ 明朝末的银锭

张岱先生以及他的好友许重熙等都是明末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自然不可能对历史有粉饰或扭曲。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经历者、却非那场事变的亲历者,因此记录在案的,更多的是当时来自北方的传闻,而传闻是不牢靠的——比如李自成的部队离开时,当然不愿意说金银是拷打京城官员得来的、而更愿意说是劫掠自皇帝内帑。

支持这一观点的,是明末文学家毛奇龄,他在《后鉴录》中记载道:“…拷索银七千万两,侯家什三,阉人什四,官什二,估商什一,余宫中内帑金银器具以及鼎耳门环钿丝装嵌,剔剥殆遍,不及十万,贼声言得自内帑,恶拷索名也。”他便认为,闯军之所以说是得之“内帑”,是害怕被人知道他们严刑拷打京官的事迹。

谈迁在《国榷》中也记录:“所掠输共七千万,大约勋戚、宦寺十之三,百官、商贾十之二。先帝减膳撤悬,布衣蔬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他也认为,闯军所获得的,大多都是勋戚宦官以及百官与商贾,只不过托名“得之大内”。

上图_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1645年5月17日)

如果说万历皇帝二十多年“开矿”敛财给人印象过于深刻、以至于民间同样认为崇祯很富有,那么身在京城、近在君侧的大臣们也“坚信”崇祯皇帝的富有、恐怕就是一种博弈的手段了。所以当众臣敦促皇帝以内帑填补军费,崇祯说:“今日内帑难告先生”时,他们依旧认定崇祯很富有;崇祯夫妇典卖宫中器具、修补破损衣服也被认定是吝啬所致。

崇祯十七年初,李自成兵入山西,宣府、大同陷落之际,崇祯君臣想起了辽东劲旅吴三桂部。在二月二十号,崇祯皇帝召见吴襄(吴三桂父)与他商议吴三桂支援的事情,吴襄说要调集这些部队入关,需军饷百万,崇祯回答:“内库只存七万,搜集一切金银杂物补凑,也不过二三十万”,吴襄便像商人般否定了这桩“生意”。

上图_ 吴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明眼人一看便知:吴三桂部不来,北京必定陷落,除非迁都南京、否则君臣必然被俘或被杀。但这时,陈演、魏藻德还有吴襄等人依旧反对调吴三桂支援、也依旧反对南迁,似乎在期盼着京师陷落、明朝灭亡。事实证明,他们就是如此期待的,等李自成一到,便长跪以求任用。

所以他们“认定”明皇有的是钱、坚称自己家无余财,不过是个借口逃避为这个王朝出力罢了。

或许明亡之前的某天,陈演碰到魏藻德,对他说道:“皇帝家累财矩万,不必我等捐饷”,魏藻德听罢,仰面哈哈大笑。

文:左光斗

参考文献:李洁非《龙床》、樊树志《晚明史》、赵士锦《甲申纪事》、毛奇龄《后鉴录》、谈迁《国榷》、杨士聪《甲申核真略》、张岱《石匮书后集》、计六奇《明季北略》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问答

从政治上来说,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后,罗马法为西方法治社会的确立作了奠基。就在相当于中国明朝时期,西方律师的地位和作用近乎膨胀性地上升,并将中国人世世代代梦寐以求却世世代代遭受戏弄的王子犯法,与民同罪的理想上升到了国王犯法,与民同罪的境地。英国革命后的律师库克以证据确凿的叛国罪将查..

嘉靖、万历时期,社会风尚发生巨大的变化,清人龚自珍认为,虽然明代中叶以后有僭越违常,教化不施之感,但对当时商人和娱乐服务业却有相当的推崇。首先,由于商品和货币的..

“四宝大将”尚师徒是小说《兴唐传》和《说唐演义全传》里虚构的人物,尚师徒在隋唐英雄榜上排名第十位,是位智勇双全、文武兼修、为人忠肝义胆的人物,有隋朝第一儒将的称号。隋炀帝时期受到重用,担任临潼关总兵的职务(另一说法是虎牢关),身有夜明盔、唐猊铠、提庐枪和呼雷豹四宝,在战场上英勇前进..

在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里,原文为: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力拔..

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民国,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仅有短短的38年,但是它对我国的文化、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其中..

从明朝初期开始,在江左的扬州一带,就出现了大量经过专门培训、准备嫁给富商作小妾的年轻女孩子,而这些女孩子以瘦为美,人人苗条消瘦,风姿绰约,因此被称为扬州瘦马。扬州自古出美女,早为世人皆知,而扬州瘦马在明朝中叶已小有名气,到了明末清初更是名噪天下。所谓瘦马,其实就是被买卖的二奶预备队;而当时..

我的家人中有很多是在医院工作的,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 小时候,我就是在他们的讲述中把胆子练大的。 奶奶(医院里的资深老护士): 那是个没有星光的漆黑夜晚,我奶奶要去上12点过后下半夜的夜班。 走进医院的大门,穿过一片开阔的草地,就是病房大楼了。奶奶见前面蹒跚地走着一位老婆婆的背影..

人们常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比喻蜀门的险峻。不过这只是在战争状态下才起作用,而与战后四川重建的形势大相径庭。当一场万劫莫复的灾难突然降临在巴蜀大地的时候,一向..

海参崴曾是中国领土,隶属于吉林将军管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将海参崴划给沙俄,从此被俄罗斯人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统治东方”,这足见俄罗斯人的野心。现在..

在抗日战争的硝烟中,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迁徙。这场迁徙不仅改变了千万人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述的——抗战大迁徙。战争的爆..

本内容由司马睿发布在历史故事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明末崇祯帝真的藏了很多“私房钱”,且不愿拿出来补充军饷吗是一篇由司马睿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历史故事内容历史,支持司马睿的作品,,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17994.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