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之 赵世家 - 识人通天搏赵氏,简子襄公与武灵,李牧廉颇与乐毅,奈何错时投赵家


写在开篇,

赵世家不仅要读一篇,要读三个世家才开启得了

春秋战国的一个分界点:三家分晋

赵、魏、韩,做到了其他国家士族很难做到的事,算算另外一个就是田氏代姜齐

作者就去研究,跟着晋文公的有赵家人,缺少了韩魏,而晋作为大国,数百年历史,霸主是最多的一个,以至于五霸其中有一个排序,居然就是所有的晋君 史记 延伸读 之 浅谈春秋争霸的条件

之后搞清楚了韩魏之后,又感慨跟着晋文公的兄弟们,最终就留下了赵氏

                          知天命的起源

赵,与秦同宗,跟着纣王混的,后来成了秦的先祖;而另外一支,却自打祖先一辈就是神算子

赵的先祖孟增起,皆是御,白话说,天子的战车御手,周缪王那个优美的传奇 - 西王母之会,驾车的便是赵氏先祖造父。

缪王浪漫完了,讨伐不臣,对方正在得意,没想到造父御术如天授,千里之外,顺乎之间,大破懵且不臣的徐偃王,被封于赵城,自此改赵姓。

这个地方有个知识点,

写郑世家时,提到封桓公于郑,但他所建郑国,后来的地方是虢、郐国送的十邑打的底子!

赵也是,赵城得赐姓,但真正有地盘却也坎坷

先是叔带,慧眼识英雄,对各路英雄观察一遍,选择了入晋奉晋文侯走出第一步

再是赵夙,为晋国伐霍建功,被赐封地与耿地

再三世到赵衰,卜卦象得出重耳可辅佐,毅然跟着重耳流浪一十九年,期间大部分的决策无出其右,得重耳归晋为晋文公

本以为就可兴赵氏,可惜遭遇了赵盾之“灵公之患”,幸亏在韩厥的庇护下,公孙杵臼和程婴二位接力保下了赵氏孤儿 - 赵武

晋景公十五年,赵氏孤儿成人,韩厥择时把赵武带到了晋公面前

至此后,赵氏血脉觉醒,重启后的赵氏也开启了他走向战国七雄的传奇

                识人的叔带 与 通天的赵衰

识人的叔带,

以前,赵氏的先祖,造父也好,奄父也罢,传承六世,也都是天子亲御,直到叔带开了窍

他注意到周幽王的种种表现,也注意到自“共和时期”周天子的力量已经削弱,作为御者,征战时面对是越来越强大的诸侯力量,也是亲历诸侯由小及大之后,诸侯国与周天子的力量对比

他为什么选晋国?

一是,那个年代诸侯国尤其秦还没有出现,鲁一直被周边牵制,齐也还没等待桓公,楚还是个蛮夷,其他国家或小或弱,或边缘,唯有晋开始有了气象

一是,晋本身出身高贵,成王“一叶封候”,一开始就有征伐之权,再加上直接面对北方的蛮夷,内战有扩疆的野心,外战有御外的使命;好比周天子当年刚开始征服诸国一般

识人的叔带,便选择了晋国,天子亲御,这是何等荣耀,对晋侯大有裨益

通天的赵衰,

赵衰通占卜之术,去看之前以及之后的赵盾等人,皆占卜高手,他为什么不是识人而是占卜呢?作者结合后来的赵简子,考虑了几点

一、为晋文公重耳造势

二、为自己留清名

三、占卜这事不见得为假

                       纠结中大意的赵盾

借着儿子的地,继续说说老子

赵衰卜出了跟着文公重耳可以立功业

赵盾则卜出了灭族之祸虽在确有变数

我们从他考虑的第三点“占卜这事不见得为假”,我们看看赵盾他爸选择赵盾的理由

赵盾,是赵衰辅佐重耳时,在翟国取得妻子;翟家家主把小女儿给了赵衰,大女儿给了重耳,这里就有个关系:赵盾,是晋君的亲戚


然而,赵衰在晋国时已经有妻子生了三个孩子,这里有另外一个关系:赵盾,不是年纪最大的孩子

回晋国后,赵衰在晋国的妻子,却主张要立翟女为嫡嗣,这里有第三个关系:自己的三个儿子要以赵盾为尊

之后赵衰完成历史使命,同意了这件事

估计有两个原因,

一是,亲疏关系不同,不可逾越

一是,自己儿子不成器,担不了大任

还有,解了一个千古谜题


 重耳,是否把知书达礼的翟国发妻接回了晋国?

重耳在翟国没安稳下来,继续漂泊,给自己的妻子画下个大饼,而妻子回应可谓看透人心

      重耳谓其妻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乃嫁。”

          其妻笑曰:“犁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虽然,妾待子。”

     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然而后来历史学家也在考证,到底重耳有没有接她回晋,在赵世家破了这千古谜题

一、妹夫赵衰,晋国妻主张接回了翟国的妻子

二、赵衰以翟妻之子赵盾为嫡嗣

三、重耳,也就是姐夫,并未认为不妥

那这个指向很明显了,显然,自己的臣子接了一起共患难的妻子回来享受荣华富贵,自己却不接共患难的妻子,重耳的人设,是站不住的

所以唯一的解释,是当年的患难妻子,已西去

可怜天下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可怜天下女子,为自己中意的男子,付出一生的故事让人感慨

说回赵盾,

他自己不会算,但他做了个梦,不光做了个梦,还遇到了个所谓的解梦人,得出个结论

                    此生无难,难在后世

然后他的操作,就很迷了,他历尽两朝,打开“百度百科”一搜索,那个丰功伟绩啊,差点不得不让我单写一篇的赵盾,却在自己权势滔天,声威盖过晋君的二十多年里,丝毫没有对这个预测作出任何反应

以至于太史公写了一句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


也不过是他离开没多久

反倒是儿子赵朔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

1、娶了晋成公的女儿,晋景公的姐姐

2、和众臣交好,有幸得遇了贵人韩厥

            ~~~赵氏孤儿一笔带过~~~

                       差点玩大的赵简子

赵氏这一族,神人辈出,先祖察人,赵衰算命,再到赵简子就偏偏啥都不会,他就做梦,别人做个梦,最多找周公解梦,他不,他是梦想照进现实的整体解决方案

第一步,他突然就病了,一病就五天

第二步,巧不巧的扁鹊在晋国,就请过来看病

第三步,他果然就依着神医所说,就醒了,还做了个七天的大梦

第四步,有人来解梦,得出是个挺好的梦,但不具体

第五步,有人专门拦着他的车驾,给他具体解了梦,然后还消失不见

第六步,他正准备按梦行事,来了个相面的,告诉他你该这么执行,才算上应天意

第七步,他就结合上述所有,选了个出身一般的儿子继承他的身后事

这其中,他玩大的原因,幸亏有扁鹊,要不然可能当重疾给埋了,好在他的臣下没反他,不像儿子赵襄子,一失势就剩下了一个人忠心于他

赵简子厉害的一点,是开始享受赵盾作下的福利

赵盾所为,虽然让赵氏差点灭族,但对赵氏,乃至其他六卿有百利而无一害,赵盾手里,把晋君的权力一再削弱,兴起的六卿逐渐的承接了晋君的权力

赵简子在上位后,联合六卿开始发挥制度的劣根性,巩固了六卿的势力

赵简子的两点可以说

一、他敢于启用婢女生的儿子毋恤作为继承人

这一点,往往是权臣家族衰落的根源,而他接受了旁人的意见后,刻意去测试了儿子们的能力,确认了毋恤的才能,毅然就选择了他

之后毋恤作为赵襄子,成功拉拢了韩魏灭了智氏,为韩赵魏三家分晋打下了基础,也摆脱了智伯强压下,又一次“屠岸贾式”灭门惨案

二、他有自我批判精神,敢于启用谏臣

他的部下周舍,好直谏,简子则善于在他的直谏中保持自己的清醒判断;后来周舍不在了,简子在朝中闷闷不乐,诸位臣子以为哪里做得不对,请罪,简子一句话也可以留千古

      “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

数千年后,太平洋对岸的奇才,也说出了这番话,最怕的就是自己没有内驱力,也是异曲同工

                       玩脱了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出来之前,赵氏的家族都在传颂“简、襄”,这两位让二次崛起的赵氏达到了顶峰

赵武灵王则属于一件事做对,一件事做错,对的没啥大用,错的一错再错

做对的事 - 胡服骑射


为什么说胡服骑射没啥大用,从形式上,似乎对赵国应对域外民族侵略有帮助,但放眼望去,承受最大压力的则是秦国,秦军也没有胡服,照样赢了外族


不过对于赵武灵王而言,胡服骑射两层意思

一是,帮助他树立威信,让他能统一思想

一是,作为低强度的改革,为后续政策做铺垫

这也是没啥大用的第二个表现,从政治上,胡服骑射,实则与商鞅的“立木为信”是一个路子,可惜了,赵武灵王地位是稳了,却没有商鞅的完整治国方略,虎头蛇尾


做错的事 - 不在位还想另立太子

一般继承者的纠纷,主要在君主在位时,赵武灵王太托大,他让儿子继位,也就是赵惠文王,自己则称为“主父”,继续参与朝政

这不算离谱,太上皇嘛,搅合朝政无可厚非,加之赵武灵王确实威望在哪,也能解释的通

离谱的是,他都让出了君权,却自己犯嘀咕了,要改立君主,这下,就等于和现在的赵王撕破脸了,这当太子时,让着君王也能理解;都当了君王,岂能被太上皇给夺权

斗争的结果,赵武灵王一世英名,走了齐桓公的老路,活生生的就这么让反目成仇的儿子困在自己的宫里,可可怜的去了

                      赵为什么成不了秦国?


这个问题,可能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觉得遗憾,唯独到了赵国,心中是有点不平的


我们先看看几个人


廉颇、赵奢,这两位在战国时期,是名将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也可以列为名相


这老三位,在史记的记载里都有战功,尤其廉颇和赵奢,往往是一句话


            “廉颇(赵奢)攻城池,取之!”


然后我们再看看


廉颇、赵奢、乐毅,没看错,就那个差点吞并了齐国的乐毅,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的乐毅


三个战神级别的人物,伴随着“取之”,存在在一个时代,然而结局呢?


乐毅,从燕国逃到赵后,貌似就记录了一仗,再没有了消息,一开始以为是没了,后来一考证,原来是赵王不想用他了


赵奢,也就正常西去


廉颇,老则老矣,毅然能让秦军无可奈何,即便白起在,也没敢和他硬碰硬,硬是让赵王给废了


这三个可以了吧?


没有,还有一个:李牧……


李牧撑起了赵国最后的尊严,李牧在秦军退


然而,李牧,被送去了边疆,再被冤屈...落得个一代名将落了个“诛”字


赵氏第一代,最大的功勋是让赵氏有翻身的可能


赵氏第二代,最大的功勋是让赵氏有立足的资本


赵氏的后续那么多代,对不住,败家玩意们就是个挥霍祖先留下的基业


即便到最后,有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也在最后落得个名不符实


嗯,你看出来,有哪一点,在为一统天下做准备了?没有!


总体就一个感觉,自嗨,谁也比不过赵国,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这是一个你都懒得去政治经济文化去分析原因的诸侯国...

评论问答

从前,无锡附近的太湖边上,住着父女俩,以捕鱼为生。每日,他们打了鱼,卖了钱,买回米、油、盐、酱、醋、茶和蔬菜,就在船上过日子。一到晚上,老渔民就把小船划到湖里停泊。从不在岸边留宿,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有一天,老渔夫发现女儿的肚子大起来了,心里暗暗感到惊讶:女儿从没在别人家住..

战国后期赵国大将李牧居北边时曾经大破匈奴,但史书关于此战的记载不甚明白,本文试图进行一些辨正,以求抛砖引玉。从战术上说匈奴骑兵若与装备大量强弩的中原军队正面交锋,将占不到任何便宜。因此匈奴人一直都是扬长避短,发挥机动优势,利则进,不利则退,不断发动袭击但避免大规模会战,所以秦军进..

翻开旧报,发现《大家文摘》有篇转载的短文,说《史记》算不上严谨的史书,充斥了神话、鬼话、传闻和小说家言。并告诫读者在学习历史时要相信科学、理性,不必迷信古代的权威。此话从何处说起呢?读了文章方才明白。原来文章的作者可能早就准确地知道秦始皇是庄襄王子楚的亲生儿子。然而《史记》与其相..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单于亲自率领三万骑兵把李陵的步兵团团围困住。尽避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杀了五六千名匈奴骑兵,但是..

写在开篇,郑国,不像齐鲁这类自周建国一来就存在郑国的存在也解答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春秋战国诸侯国可以到数百个之多郑国的建立则回答了另外一个问题,诸侯的封地除了册封..

开篇交代故事背景 恨意的源头 ~ 马陵之战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孙子,他的成名战是马陵之战马陵之战前夕,魏国大致的部署是这样的魏军上将军:太子申 魏军主将:庞涓实际的排兵..

读史记,在称得上“世家”的各国发展的后期,太史公记录最频繁的是两句“秦伐我,取某地”“五国伐秦,某某某约为合纵长”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秦国总被团结着打?我们先..

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简短的)实际上是廉颇主动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请罪,而蔺相也是很大度的接纳了廉颇,最终双方如成功和解,让将相和的美名广为流传。两人如何和解?在廉颇因为蔺相如有功而当中不满之后,对廉颇也是很客气,又一次蔺相如出门办事,正好两家的马车在巷子遇见了,于是廉颇命令马夫将车..

关于蔺相如保定曲阳相如村、涞水县蔺家庄、陕西临潼、山西古县蔺子坪、山西泽州、河南辉县、修武县等十余蔺相如(11张)处。不要说各地众说纷纭,让一般人看了一头雾水,即便是一些地方政府乃至研究专家往往也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本人作为蔺氏后人一员,对此尤为关注,亦苦苦探究分析事实真相,力求去..

司马错,你了解他多少秦孝公与商鞅这对好基友,二十年励精图治,变法强国,使得秦国焕然一新,于是就想找个地方验证一下变法的效果,搞个军事演习,地点设在了魏国河西。这个时候的司马错只是个二十出头的后生仔,年轻有干劲,看到搞演习,于是自告奋勇向大良造卫鞅打报告,要突袭函谷关。卫鞅向来喜欢..

本内容由发布在羽扇纶巾最书生频道

本内容发布在历史时间网网,史记 之 赵世家 - 识人通天搏赵氏,简子襄公与武灵,李牧廉颇与乐毅,奈何错时投赵家是一篇由创作的发布的历史文章,最新最全的历史内容数据信息平台,本站支持发布收藏转发分享海报,更多请登录历史时间网网。

作者

    历史时间网

    《历史时间网》感恩您转发羽扇纶巾最书生内容历史,如需投稿请登录本站,登录后即可投稿分享收藏,并且看作文获取积分兑换礼品。

    登录 投稿说明

    https://www.lishitime.com/news/25173.html

长按下面的图片另存或分享给好友